军博编号收藏《甲午遗证》
今天是“九一八”事件83周年纪念日,昨天是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爆发120周年纪念日。
昨天上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编号收藏本报《甲午遗证》纪录片及图书的仪式,军博副馆长马琳杰为本报执行总编辑汤海帆颁发了收藏证书。
马琳杰表示,法晚制作的《甲午遗证》纪录片及图片,在观看之后会提醒人们勿忘国耻的爱国观,非常有教育意义。
军博仪式 “纪录片提醒勿忘国耻 很有教育意义”
超过一小时的纪录片、数百张一手照片,昨日上午,军博编号收藏本报《甲午遗证》纪录片及图书仪式,在博兴大厦举行。
昨日上午9点30分,本报制作的《甲午遗证》纪录片的背景音乐,回响在博兴大厦会议厅内。军博文物征管部张敏杰部长主持了捐赠仪式。仪式伊始,军博副馆长马琳杰及本报执行总编辑汤海帆等负责人落座现场。
自7月25日至8月11日,本报连续进行了《甲午遗证》的系列报道。与此同时,12集同名纪录片也制作完成,并在网上与读者见面。
军博副馆长马琳杰在现场表示,法晚制作的《甲午遗证》系列视频及图片,在观看之后会提醒人们勿忘国耻的爱国观,非常有教育意义。在现场,他向法晚颁发了收藏证书。
编号收藏 以往图片资料 更多来自老一辈革命家
“法晚捐赠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很有研究价值,虽然每年军博都会收到不少来自社会各界的藏品捐赠,但类似法晚这样,由媒体因采访而来的藏品,并不多见。”军事博物馆文物征管部副部长杨海峰表示。
1958年11月,总政还向全军发出通知,筹建军事博物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征集到革命历史文物和照片超过10万件。这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如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手枪、叶挺在北伐战争中使用的指挥刀等。
“而历数军事博物馆以往收到的图片资料捐赠,更多是来自革命先辈及著名将领的后人,包括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老照片等。”杨海峰表示,法晚捐赠的图片资料就属于这一类型。
面向全国全军 成为史学研究一手资料
杨海峰副部长介绍说,此次本报《甲午遗证》纪录片及相关图书,将被军博以“编号收藏”的方式接收。
他表示,总体来说,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及图片资料,主要用于宣传、展览及研究这几个方面。而本报提供的400余张照片,未来将面向全国、全军,在专家学者有需要时,成为一手资料供他们调阅研究。(来源:法制晚报 记者:刘汨)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