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俊、王军军分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
本网讯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张英俊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军军研究员入选长江学者首批青年学者。截至目前,我校共有特聘教授24人,讲座教授7人,青年学者1人。
张英俊教授
张英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International Rangeland Congress东亚区委员,SCI收录杂志《Grass and Forage Science》、《Rangeland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中文核心《草业学报》、《草地学报》、《草业科学》、《中国畜牧杂志》编委。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146篇,其中SCI论文35篇,主编著作13部,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个,制定行业标准6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2名。
放牧是世界草原利用的主要方式,张英俊教授以研究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为突破口,构建了放牧家畜食性食量精确测定技术,阐明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与植被关系,明确放牧家畜采食、践踏和粪尿对草地植被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揭示中度放牧压是我国干旱草原生产和生态双赢的根本措施。成果由点到面逐步拓展,陆续发表在Journal of Ecology、Ecological Monographs等国际权威期刊,阐明放牧提高草地生产力机制。将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研制羊草典型草原最佳放牧利用和补饲技术并推广应用,推动草地科学技术进步。
另外,在紫花苜蓿和羊草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并颁布了紫花苜蓿种植、杂草防除、测土施肥、青贮技术等6项行业标准,开发了我国紫花苜蓿品质田间快速测量标尺和近红外估测模型2个,建立了紫花苜蓿干草品质数据库1个和近红外检测技术,研究了提升羊草草地生产力水肥调控技术和退化草地补播苜蓿改良技术等,揭示了紫花苜蓿适应不均一盐环境机制和羊草无性繁殖过程中仔株和母株在异质盐土壤中适应机制,对推广紫花苜蓿在我国盐碱地种植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率领体系科学家在“十二五”期间一起为国家提供牧草产业发展政策咨询52份,获得新技术186项,为我国牧草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与示范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王军军研究员
王军军,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主任助理、营养与繁殖研究室主任,曾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等人才计划。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从肌肉和小肠生理发育的角度,揭示了宫内生长受限(IUGR)猪死亡率高、营养利用效率低的代谢程序化机制;从营养供给的角度,揭示了妊娠后期脐静脉血中葡萄糖和精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等精氨酸家族氨基酸供给不足是IUGR猪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妊娠日粮中补充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降低新生IUGR猪发生率的效果与机制;以血浆代谢组为营养状况的监测靶点,建立了基于血浆代谢标记物的猪个体营养状况评价模型,为IUGR猪的亚群体营养优化及精准营养奠定了基础。王军军研究员多学科交叉的科研背景极大地推动了营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为动物营养学科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在Journal of Nutrition等同行评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引1700余次,现为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