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治沙人:绿色梦想中的“取金路”

06.03.2017  11:05
  他们勤劳、质朴,用自己的双手让沙漠变绿洲,他们踏实、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在沙漠中点石成金。也许,他们并不被人熟知,但是,他们为荒漠化治理中“加砖添瓦”,是荒漠化治理不可缺少的“基石”。
  以前,漫漫黄沙,遮天蔽日;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从内蒙古林业厅获悉,截止到2015年12月15日,我区共完成造林绿化5431.95万亩,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903.56万亩,共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353.75万亩。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治沙人”
  马云平:栽植樟子松1768亩
  “我感到非常自豪,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绿地,作为共产党员的退伍老兵,让荒沙变绿洲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马云平作为一名农民,17年间带领家人坚持不懈,硬是让昔日的漫漫黄沙变成了一片绿洲。
  63岁的马云平,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诺尔镇新民村的农民,他家处于沙带腹地。从2000年开始,马云平和家人在沙地里陆续种植樟子松、杨树、榆树、山杏等树种。为保证造林成活率,治沙初期马云平赶着马车从2公里以外家里拉水,后来家里买了四轮车拉水,再由人工挑着水上沙丘浇灌每一棵树苗。马云平春夏秋三季植树,冬季修枝打杈,一年四季不间歇的劳作。马云平这些年辛勤的努力虽然还没有收益,“看到满坡的绿树,心里便多了一份慰藉。”马云平介绍。
  2000年到2016年,马云平治沙累计投入40多万元,共栽植樟子松1768亩,平均高度在3米多,有的生长到5米多,杨树630亩,榆树160亩,山杏130亩,黄柳、柠条、杨柴1012亩。
  李凤树:治理荒沙2万多亩
  而距离马云平家约600公里外的李凤树更早开始“治沙”,李凤树是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乡的一位普通农民,1983年,饱受风沙折磨的他大胆承包了村里无人问津的2000亩荒沙,30多年过去了,在铁锹和水桶的陪伴下,62岁的李凤树用滴滴汗水“浇”出了一片绿洲,治理荒沙2万多亩,被评为“自治区治沙造林十大标兵”。
  李凤树的老乡宝秀兰,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行政村)村主任,从1995年开始,她凭着一股韧劲,经过17年的努力拼搏,将承包的8000多亩荒沙变成绿洲,并带领全村农牧民造林治沙,使全村63000多亩荒沙地植被覆盖度从当初10%达到了50%以上,有效控制了当地风沙危害。
  殷玉珍:让7万亩沙海变绿洲
  说起“治沙”,不得不提的是闻名海外的治沙“英雄”殷玉珍。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在毛乌素沙漠腹地,植起万顷碧绿,春夏秋冬,寒来暑往,30年坚守,使7万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如今走进“井背塘”,四季常青的樟子松,高大挺拔的杨树,随风摆动的旱柳,葱绿敦状的沙柳,争奇斗艳的杨柴,一个绿色沙区的自然景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被风沙赶走的飞禽走兽又重新返回并在林子里繁衍,丛林里野鸡飞鸣、草地上野兔、狐狸追逐。
  30年坚守,使过去的穷沙窝变成了金沙窝。她修筑简易公路3条40公里,打机井12眼,开发水浇地500多亩。
   他们有个共同的收获:“沙中取金”
  殷玉珍的精彩转型
  如今的殷玉珍,已经不满足于坐拥6万余亩“碧波”而欣赏自己田园的鸟语花香。她更多的心思是如何把当地的农林业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她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起了“玉珍生态园”,生态园里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还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和4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5000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已悄然实现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精彩转型。
  郭新军的致富门路
  肉苁蓉,这个曾经让郭新军难以辨别的植物,现在成了家里的“摇钱树”。
  “过去放牧,全家一年的纯收入也就一二万元。遇到大旱,不但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还要贴上草料。现在通过发展梭梭嫁接苁蓉产业,挖苁蓉,采苁蓉籽,加工礼品苁蓉、切片苁蓉,每年都能收入几十万元”。
  58岁的郭新军,是阿拉善盟阿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的牧民,祖辈靠养牧为生,2000年,政府对郭新军家的草场实施了禁牧。禁牧后,郭新军把自家的300多只羊、70多峰骆驼全部处理掉,将自家的1万多亩天然梭梭林全部用围栏围了起来,一门心思地种起了梭梭和苁蓉。
  “自从政府扶持我们发展沙产业以来,农牧民的造林积极性很高,现在嘎查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梭梭,最多的有四五百亩,最少的也有近百亩,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致富的好门路。”郭新军说。
  截至目前,阿拉善盟人工接种肉苁蓉近35万亩,肉苁蓉和锁阳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000吨和3000吨,其中苁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
  贺文军的人生价值
  梭梭和苁蓉让牧民郭新军们发家致富,也让贺文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5年8月,贺文军注册成立了内蒙古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考察,他发现梭梭是沙漠中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梭梭根部寄生的肉苁蓉又有很高经济效益,尽管野生苁蓉在逐渐减少,但目前国内科技人员已经掌握了人工栽培梭梭、并在梭梭根部接种苁蓉的成熟技术。因此贺文军决定发展苁蓉产业,走可持续、产业化治理沙漠,保护生态的路子。
  贺文军介绍,因为发展沙产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的项目,苁蓉产业,从栽下梭梭等到苁蓉收获,至少要等4-5年。如果赶上干旱、大风造成梭梭苗死亡,一切又要从头再来,而且接种的苁蓉还面临着老鼠和地下害虫的威胁。
  面对资金周转的难题,贺文军把过去经营的利润和公司全部资产抵押贷款投入到沙产业中,“为了发展沙产业,我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金钱,看着一片片沙地变绿洲,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贺文军感慨。(记者 齐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