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产业发展纪实

07.02.2018  08:15
绿色发展新征程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产业发展纪实   从实现首笔林业碳汇交易到碳汇交易额突破百万元,从林下产业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到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林下产业发展……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一年来,科学谋划林区产业布局,研究制定林区林下产业转型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与发展双赢,走出了一条效益更好、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绿色发展新路。
   “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2017年12月18日,绰尔林业局与浙江华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林区首笔金额为40万元的林业碳汇项目交易。
  时隔一个月,绰尔林业局再次通过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这一国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向浙江华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售VCS项目中金额为80万元的碳汇权益,林区碳汇交易额突破百万元。林区迈出了林业碳汇交易的坚实步伐,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随着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性作用逐步显现,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事业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林区紧跟时代步伐,在重点国有林区中率先开展林业碳汇研究和试点工作。
  2014年,林区成立碳汇工作领导小组,并取得国家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资质。4年来,林区先后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4家有资质单位,在绰尔、乌尔旗汉、根河、克一河、满归、金河6个试点林业局,分别合作开发了国际、国内不同标准的林业碳汇项目。目前,林区已在国家发改委成功备案的林业碳汇项目4个(其中,绰尔项目在美国VCS注册处注册),正在备案登记项目2个,6个项目面积共计136.6万亩,核定年碳减排量近70万吨,为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蓄积了力量。
  按照每生长1立方米林木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保守计算,林区每年可以吸收和固定27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储碳库,此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综合价值不可估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碳库”变为“钱库”,正在林区变为现实。
   绿色发展干劲足
  冬季的大兴安岭林区室外气温达到零下30℃,鹅毛般的雪花在窗外飘舞,库都尔林业局爱林管护所职工宫俊林裹着厚厚的棉袄,正在牛圈忙前忙后。“虽然木材不生产了,但是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还有啥好想的,明年继续把养殖规模扩大,再养上点羊、鸡啥的。”谈起现在的生活宫俊林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在林区,宫俊林的幸福并非个例。林下产业的发展,让职工得到了实惠,生活好了,腰包鼓了,职工也从内心里真正的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家庭种养殖户、林下经济户如雨后春笋般在林区争相破土而出,常规养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林区已有家禽养殖793户,生猪养殖户1500余户。
  王炳柱是金河林业局金林林场的管护员,由于冷极旅游的带动,在林场的引领下发展起了特种野猪繁殖,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旅游火了,野猪肉卖得也好了,每年养家糊口,还能剩几万。”王炳柱说。
  随着林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深入推进和“旅游+”思维的强化,带动了特色种养殖等绿色产业发展。目前,林区以家庭为单位、以协会自我发展为主的特种动物养殖业家庭经济户有362户。
  在林区南部,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林草资源,加上三河马等良种资源和改良扩繁基础,以马匹为主的畜牧养殖持续发展,目前,林区从事马匹养殖235户。
  在林区东部,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链。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带动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年生产培植食用菌1900多万袋。
  以蓝莓、榛子、大果沙棘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果种植和种苗繁育已初具成效。目前,林区蓝莓人工种植面积达2200余亩,营造榛子林28000余亩、营造沙棘林11600亩;同时每年可提供蓝莓种苗10万余株、大果沙棘种苗100万株,正在向着生态增强、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目标迈进。
  过去的一年,林区坚持生态优先,在修复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引导服务,加大了政策协调争取力度,探索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路径方式,构建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林户“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坚持将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作为林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发展家庭经济,为职工搭建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平台,大力发展林下产品、食用菌培植、常规养殖、特种养殖等产业,将绿色富民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和转产职工创业增收的替代产业,掀起了职工群众积极参与转型发展新热潮。
  绿色产业发展热潮,催生了产业升级的探索。
  为了提升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改变单一的林副产品采集、贮藏、加工现状,提高林副产品整体效益,莫尔道嘎林业局白鹿岛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目前,“白鹿岛”牌即食产品已形成了3个系列、34种包装方式的特色产品,2017年,又新开发了“酱腌菜系列产品”。通过与北京首农首食公司合作,产品已进驻北京市场。他们还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扩宽销售渠道,产品已被央视网商城纳入了优先品牌进行网络销售。
  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立足资源富集、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林区各地正在致力于将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帮扶平台助力
  “嘟嘟嘟、嘟嘟嘟……喝水啦!喝水啦!”每天看着自家养的小鸡健康成长,绰源林业局梨子山林场护林员任庆良心里乐开了花。
  任庆良的妻子身体不好,两个孩子还在上大学。他的工资收入是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这么多年一直是林场的困难职工。林业局鼓励扶持职工发展绿色养殖脱贫致富,免费为职工提供无息贷款,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现在职工的腰包都鼓了起来,任庆良便是其中之一。“明年我就扩大规模,养上个3、4千只,再养点羊和猪,到时存点儿钱好给儿子娶媳妇”。
  任庆良一家的增收,得益于林区林下资源采集利用、促进家庭经济发展、引导参与旅游服务等鼓励支持政策。管理局工会2017年发放家庭经济扶持基金1065万元,基层工会按照1:1比例配套累积下发基金2365万元; 扶持职工发展林下经济952户,脱贫263户,扶持创业带头人数93人,带动就业783人。
  同时,林区不断加强职工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系统高效、多层次的职工培训体系,提升职工群众劳动生产技能,促进林区转型、职工创业。一年来,林区共举办家庭经济培训班30期,培训从事家庭经济人员3000余人。通过扶持发展家庭经济,为职工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之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第一年,再一次得到了生动诠释。(记者 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