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

16.04.2015  11:00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提出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当作第一使命,坚持把产业转型当作第一要务,坚持把惠及民生当作第一目标,最终实现兴林富民。”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学勤对《经济日报》记者说,大兴安岭林区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开发、营造林、对外经贸合作等转型产业发展力度,加快建立代替木材采运产业的经济支撑体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7.44%,活立木总蓄积9.5亿立方米,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居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森林年净生长量1200多万立方米,潜力可达2100万立方米,对我国政府履行“从2005年到2020年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区域内984条一、二级河流和120万公顷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主要源头,其森林生态系统维系着呼伦贝尔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
      第八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实施13年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87.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5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54.6%提高到目前的77.44%。新增森林蓄积折算经济价值达1000多亿元,新增碳汇价值折合人民币190亿元。
      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迅速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型。2008年,大兴安岭林区实施了教育、卫生、广电等社会职能的整体移交,完成了196户辅业企业改制工作,理顺了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探索实践,奠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
      大兴安岭林区克服资金紧张的巨大压力,连续5年为职工大幅增资,2014年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3.63万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多。在棚户区改造方面,林区已累计开工14.3万户,完工12.2万户。工程完成后,职工户均居住面积将从不足40平方米提高到50平方米以上,既改善了职工居住条件,又减少了森林资源隐性消耗和林火隐患。
      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大兴安岭林区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规划了南以阿尔山、北以北部原始林区、东以毕拉河为核心的3大旅游板块,以点带面推动林区旅游产业率先发展。2014年,林区旅游共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81%。林区还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各类林间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思路,努力打造“培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等方式,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林区木材资源战略储备能力;依托种苗行业资源、技术优势,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园林绿化公司,承接区内外园林绿化、生态治理项目,其中根河森泰种苗绿化公司已实现存苗5000万株,正在向存苗1亿株、圃地面积5000亩的目标迈进。(记者  罗霄  通讯员  刘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