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各地治沙有妙招

18.09.2015  01:41
  8月下旬,从呼和浩特市出发,一路向东,随着路两边的绿色渐浓,车辆驶进了锡林浩特境内。从8月25日开始,2015年内蒙古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在为期9天的时间里,记者先后来到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多伦县,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通辽市的奈曼旗、库伦县进行了采访。这些地方十几年防沙治沙取得的成绩以及将沙子变废为宝的利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锡林郭勒:实现“绿中找沙”的巨变
  正蓝旗位于我区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在该旗10182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沙地竟然占到了67%,植被盖度不足20%。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无奈地数字。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正蓝旗将这种无奈转化为了成果,让一座座流动的沙丘不再移动,披上了迷人的绿装。
  2002年10月,因为牲畜增多、过度放牧,以致沙化严重,该旗上都镇白音乌拉嘎查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要求,动员牧民们搬离了这个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一觉醒来黄沙堵门”的地方。牧民集体搬迁后,当地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行动,黄柳随着低飞飞机的轨迹纷纷降落到这片赤裸裸的沙地上。造林行动年复一年,成效也日渐显现,黄柳一株株、一丛丛的成活。有了植物滋养的沙地丰润了起来,沙蒿、披碱草、各类冰草也纷纷原生态复活,白音乌拉嘎查又重现了四五十年代芳草萋萋的景象。如今,该嘎查12.6万多亩的土地已经有98%的沙地恢复植被。
  8月26日,站在郁郁葱葱的一人多高的黄柳丛旁边,该嘎查支部书记玛尼扎佈自豪地说:“生态恢复了,牧民们的经济收入也提高了,每年还可以把割下的黄柳卖给工厂造纸。”
  据介绍,截至目前,正蓝旗总投资5.88亿元,累计治理沙化退化草场面积353.7万亩。通过治理,项目区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林草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65%以上。
  相比较正蓝旗,多伦县因为2000年5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到来而为多数人所知。多伦县地理位置重要,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我区距离北京最近的旗县,航线距离180公里,公路里程300公里。多伦县南沙梁1号沙带,是当年朱镕基总理站过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立了石碑,来纪念朱镕基总理当年的亲临。
  8月26日,站在这个标志性石碑前,多伦县绿化办副主任左鸿飞对记者说:“当年朱镕基总理来到多伦县时,‘猪上房,羊上墙,孩子坐在房檐上’是当地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这里的植被不足10%。”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多伦县的生态环境一度急剧恶化。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该县风蚀沙化面积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形成东西走向的Ⅰ、Ⅱ、Ⅲ号3条大沙带分布在该县中、北部地区,并快速扩展蔓延。全县近50万亩农田因沙化无法耕种而弃荒。
  如今,在Ⅰ、Ⅱ、Ⅲ号3条大沙带前,记者目光所及之处,是郁郁葱葱的林木,随着山势坡度的弯曲婉转,樟子松浓郁的绿色覆盖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通过十几年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多伦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1%;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1%;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现在的85%以上,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
   赤峰:在7条穿沙公路两侧植绿
  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728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9%,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25%。
  2006年以来,该旗总结以往治沙经验和教训,重新调整了防沙治沙思路,把沙地作为资源,依托京津风沙源等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防沙治沙质与量的双提升。林业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145万亩,占计划任务133万亩的109%,完成国家投资3.89亿元。各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指标均达到了上级验收标准,通过了市、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经过有效治理,该旗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逆转,全旗沙化土地面积(含水蚀面积)由2005年末的1076.8万亩,减少到现在的845.2万亩。
  8月28日,记者先后来到该旗的那日线穿沙公路和图哈线穿沙公路,看到长长的公路像一条黑丝带,蜿蜒的蔓延在白色的沙地中。公路的两侧白色的沙地上,均有一块块用稻草围成的方格,方格里栽种着黄柳和樟子松。
  该旗林业局总工程师付广军介绍,翁牛特旗共有7条这样的穿沙公路,为了不被沙子掩埋,从2009年以来,当地变简单的飞、封、造为飞、封、造与生态路开发和引水入沙相结合,在7条穿沙公路两侧栽种了黄柳和樟子松。其中吐哈穿沙公路治理较早,站在高处,茂盛的黄柳一株挨着一株,期间夹杂着开着粉色小花的踏郎等灌木,已经望不见两侧的白色沙地了。采访时值17时多,记者竟然在这里听到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据了解,目前,该旗通过采取开通穿沙公路、以水治沙、飞封造等综合措施,坚持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模式,完成沙地综合治理476万亩。
  看过了翁牛特旗,来到敖汉旗后,这里的防沙治沙工程又是另外一种做法。在该旗玛尼罕乡小新窝铺生态建设工程现场,绿色的山包一座连着一座,脚下的樟子松长得正旺。远处,樟树、杨树、杏树以及沙棘、柠条、黄柳穿插其间,闻着空气中流动的草香,这里仿佛从来未曾沙化过。该旗林业局总工程师陈学勋介绍,70年代时,这里的风沙曾刮得堆满了铁道,以致火车不能通车。而现在,通过十几年的治沙,该旗已经形成了人多、粮多、树多、畜多的良好局面。
   通辽:沙漠里种植水稻
  来到通辽,记者感受到沙子不是传说中的可怕,而是值钱。当地人都说:“我们这里的沙子可值钱呢。”
  据了解,通辽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境内有沙地面积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2.7%,占全市总面积的46%,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也是全国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沙地起伏较小,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加之本区光热资源充足,年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适宜林草及农作物生长,有利于林草植被的恢复,具有得天独厚的治理条件和较大的开发潜力。
  在奈曼旗人眼中,“沙子只要有水,啥都长”。8月29日,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一说法。在位于该旗的内蒙古新中农沙漠水稻基地,沙地中出现了一块块长势良好的稻田,株株水稻傲然地挺立在水中。这样的水稻产出的米,被称为“沙米”。这是当地对沙子合理利用的典范。
  2013年,“沙米”品牌创始人腾飞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来到奈曼旗的科尔沁沙地腹地,承包了沙地后,开始在沙地上试种水稻。第一件事就是要沙包推平,测量它们的高度、宽度和土化量,再根据推平方案进行操作,向下挖开一米,使用衬膜技术,把沙子回填,最后进行修整。当年试种了50亩,一经推出,反响良好。2014年种植了500亩,今年种植了5000亩。
  据介绍,我区可种植的沙地有3亿亩,这些沙地在上百年或千年前是草原,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有机物含量高,加之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而且无化肥、无农药,肥料全部为牛粪,种出的“沙米”非常受欢迎。在该基地,记者看到了去年产出的“沙米”,粒粒均匀饱满,捏在手里米香味儿扑鼻。
  沙地除了种植水稻,沙子也可以用来“以砂治沙”。在该旗仁创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用沙子做成的花盆、皂盒、砚台出现在了记者眼前。尤其是用沙子做成的花盆因其透气性好,吸水性强而成为市场的新宠。
  在库伦旗,沙地荞麦也让这个偏远小旗广为人知。8月31日,在库伦旗2015年荞麦标准化体系示范基地,大片大片的白色荞麦花怒放在艳阳下,一只只小蜜蜂在荞麦田里飞来飞去,白色沙地上来回忙碌的小蚂蚁特别显眼。库伦旗副旗长包斯琴夫说,库伦旗的经纬度非常适合种植荞麦,结合当地的实际,荞麦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沙产业。沙地里种出的荞麦不仅面色白、口感好,还营养丰富,现在库伦旗的荞麦除了国内销售,还出口到日本和韩国。“除了沙地荞麦,我们还有沙地西瓜、沙地中草药等。之前我们是为了生态治理沙地,现在是为了沙地产业而治沙。”包斯琴夫自豪地说。
  据了解,目前,通辽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沙地果品、生物质能源发电、森林草原旅游为主的林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以沙地葡萄、123苹果等经济林果品产业基地达到30万亩,效益显著。当地鼓励农牧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搞林下养殖业、种植业,鼓励农牧民在林间种植沙地花生、西瓜、红干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