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首次就近采集造血干细胞

07.07.2015  11:02

  昨天下午3时,海军总医院血液科病房里,27岁的救生员小袁捐献的55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样被装进特制的储运箱内。几个小时之后,从小袁血液里提取的造血干细胞将被注入一位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6岁小女孩体内,为她带来生的希望。这是中华骨髓库第5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时也是北京分库进行京津冀地区捐赠志愿者就近采集的首次尝试。

  过去,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在哪儿入库,最终采集捐献就由哪儿的分库负责。但很多志愿者是在上大学时入库,最终工作、生活又辗转到了其他省市。以小袁为例,他当初是在河北分库采集的血样,但如今在北京工作。从初筛成功到采集,中间还要经历多次约谈、动员、高分辨采集、体检等复杂的过程。那么,无论是小袁回河北,还是河北分库派工作人员来京都非常不便,且会产生一系列交通、住宿等成本,这些费用都将由接受造血干细胞捐赠的患者一方来承担。

  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副主任梁永清透露,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北京分库此番率先提出并尝试了志愿者就近、方便的原则。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志愿者,从约谈、高分辨采集、体检、采集捐献,到后期跟踪随访等工作,今后都将在志愿者所在地完成。这样不但方便了志愿者顺利完成捐献,也缩短了患者的移植周期,更为患者节约了大量费用。

  “目前,北京分库约有12万志愿者,约占北京总人口的0.6%,其中45%是大学生。”梁永清坦言,这个数字跟发达国家比并不算多。今年年初,北京分库定下的目标就是全年再添6000人入库,截至7月,任务已经过半。此前,本市出台的《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要积极推进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建设,提高有效库容量和移植率。

  据统计,近年来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在内的儿童血液病给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困扰。以儿童肿瘤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致死性最强的头号杀手——白血病为例,其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三左右,每年我国约有15000名儿童发生急性白血病,其中75%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志愿者说

  “何乐而不为呢?

  小袁上周四就住进了海军总医院,在连续打了4天动员剂后,昨日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里很安静,只有血液分离机运行的嗡嗡声。“感觉跟输液差不多,手臂凉凉的。”低头看着血液在连着手臂的导管里汩汩流动,之前曾现场观摩过其他志愿者捐献过程的小袁一点儿都不紧张。但他说这事没敢告诉父母,“主要还是怕老人担心,等捐献完身体没什么影响,再告诉他们也不迟。

  2009年,当时还在河北念大学的小袁和同学一起在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留下了血样。“当时就觉得能救人是件挺好的事,但没想过自己真能‘中奖’。”直到今年5月初,接到工作人员关于初配成功的电话通知,小袁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事实上,由于他辗转在无锡、北京工作,中间也换了手机号,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找他也颇费了番周折。

  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中严格的“双盲”制度,小袁至今只知道对方是个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6岁小女孩。

  他坦言,在老家农村,自己的很多同龄人都有孩子了,所以特别能理解孩子生病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我只要捐献区区几十毫升造血干细胞,就能让一个家庭变得圆满,何乐而不为呢?

  采集接近尾声时,北京儿童医院的一位医生匆匆赶到海军总医院,将这袋还带着小袁体温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小心翼翼地装进了随身携带的储运箱内。“我得立刻赶回医院,移植手术就定在了今天。”这名医生透露,小袁和那名患儿的造血干细胞匹配度非常高,这类手术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成功率高达92%。(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欢)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