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老院入住仅六成 经营困难者转民营

13.08.2015  14:41

  据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介绍,推动公办养老院民营化的直接原因是,公办养老机构机制死、运营不灵活,“已经走入死胡同”

资料图:养老院

  一份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为关键词的国务院文件,即将在9月中旬正式发布。“市场化”是这份文件的核心内容。政府投入从过去单一补贴公立养老院转向“补人头”为主,辅以土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府角色则明确从养老服务的直接供应方,转变为服务购买方和监管方。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日前表示,将推动经营不善和新建的公办养老院,逐步转制为公办民营、公建民营。且市内不再新建大型养老院,大力推进小型的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北京未来的养老改革蓝图,正在逐渐展开。

  2015年2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部署公办养老机构改制。7月又连续出台《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及评估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下称《办法》),规定自8月起,北京市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接收对象将严格限定为特困、五保等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和其他失能或高龄的老年人;另外,将推进部分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民营,新建的养老机构则全部实行民营,其他失能或高龄的老年人可到这两类养老机构申请入住。

  根据《办法》,自8月1日起,政府将通过承包、委托、联合经营等方式,把政府拥有所有权但尚未投入运营的新建养老设施的运营权,交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来运营。《办法》还规定,实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参照《办法》执行。

  另外,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部署,北京中心城区也不再新建大型养老机构,支持其在北京周边发展;今后中心城区的养老则以小型社区养老机构为主。

  据李万钧8月10日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访谈节目时介绍,推动公办养老院民营化的直接原因是,公办养老机构机制死、运营不灵活,“已经走入死胡同”。部分市中心的养老院“一床难求”,有的甚至“排一万多人”;但与此同时,部分郊区的乡镇养老院则有大量床位空置,导致整体的入住率仅达60%左右。

  事实上,北京市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机构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早已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伟就曾考察了北京老年公共服务的困境,被收录进了2015年6月出版的《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4~2015)》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