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照料中心:医保早点来

01.04.2015  17:35

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曾感动了无数儿女。为了更好地照拂老人,去年北京建立了104个养老照料中心,以便老人能就近享受生活照料。然而,困于老年餐桌叫好不叫座和医养结合的难以兑现,这些“无围墙的养老院”却仍是处处“围墙”。

  照料中心

  走几步就家

  3月27日,北京是个艳阳天。下午3点,进行完一周一次的洗澡“仪式”后,81岁的老人王奶奶,和结识不久的三个差不多岁数的老姐妹,围坐在一间屋子的沙发四周。

  这间屋子,是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二层的活动中心,是老人们看电影、聊天的地方。

  “当这家照料中心还是养老院时,我就在旁边的翠林西里小区住着,一个月前刚住进来。”老人告诉记者,她原先一直和闺女住在一起,可由于闺女最近要带孙子,有点忙得脱不开身。儿子又是常年出差的工作,所以最后就商量着把她送到了这间照料中心,有人照看,离女儿又很近,“想回家时,走几步就到了。

  在这住了一个月,王奶奶觉得日子过得挺舒心,新认识了几个聊得来的同岁老人,平时衣服床单也有人换洗,女儿也会隔三差五地过来。

  “就是上个礼拜的菜不怎么样。厨师送上来的面条都是拿凉水过了的,年龄大了,嚼不动。

  日间照料

  理想与现实差几步

  当然,像王奶奶这样,跨越了“围墙”,从社区被吸引而来的老人,更像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模本。

  现实的境遇是,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里的105张床位,目前只住了30多位老人,略超过床位总数的30%。而且,这30多位老人,都是寄养型的“歇息式老人”。辐射半径更广、被视为更适应居家老人的“日间托老”服务,用院长马维志的话说,“效果不好”。

  在养老照料中心的一层,马维志特意开辟出3个房间、10张床位,作为日间照料区域。老人白天可在此休息、看电视、看电影,房间设施配备也和二层的入住床位基本相同。可是,开业至今,这10张床位几乎很少使用。记者到达的下午,3个房间的门都关闭着,唯一能打破房间沉闷的,只有从玻璃窗中照射进来的阳光。

  “老年人依然不习惯于花钱购买服务。”马维志将传统观念下的思维定时和消费习惯,视为“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许这和宣传得少也有一定关系。

  老年餐桌

  点赞胜过卖座

  而另一个叫好声远远大于叫座率的,就是可以提供助餐服务的老年餐桌。

  这是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的周三食谱:早餐,馒头、鸡蛋、咸菜、南瓜粥、牛奶;中餐,炖丸子、西红柿炒鸡蛋、韭菜炒豆芽、肉末芹菜、馒头、米饭、西红柿鸡蛋汤;晚餐,猪肉炖粉条、木耳山药、小米粥、米饭、馒头。

  其中,一份菜的价格从6元到10元不等,最贵的荤菜也就是10元。餐桌也允许老人一次只买半份菜。记者粗略计算,11张桌子的餐厅,大概可同时容纳约50名老人。

  “因为老年餐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人手又不够,所以坚持‘不养懒’的原则,除了周边社区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外,一般不提供外送服务,但可以接待上门就餐的老人。不过,到目前为止,外送需求不多。

  马维志介绍,从开业的第一天起,老年餐桌就挺叫好,迄今为止,点赞率能达到90%以上。可是,持续来此就餐的老人数量不多,大多是一顿、两顿偶尔来吃的老人。

  “10块钱一顿饭,比外面餐厅便宜吧,可在老人眼中,还是贵。”马维志说起,老年餐桌的第一餐,他就把自己的父亲请来尝了尝口味。老父亲是1937年生人,78岁,身体非常棒,而且是人民大学毕业,也算高知识分子,“老父亲告诉我,口味挺好,但价格不实惠。可从照料中心运营的角度,我没法再低了。

  这种情况,在刚开业的通州通和园的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也初现端倪。3月27日中午,中心一层餐厅,两位80岁的老人花13元在这吃了顿午饭。

  “闺女一周要上三天班。以前她不在家时,我就自己简单弄点吃的,现在偶尔也来这吃。我就住在6号楼,遛达过来5分钟。”78岁的丁大爷告诉记者。因为患有高血糖,他的午餐,厨师专门给他做了窝窝头。

  然而,通和园小区住着342名老人。其余的老人,既没有叫餐,也没有到现场,还是按照老习惯,自己做着吃。

  老人期盼

  照料中心成为医保定点

  也许,老年人最舍得、也最需要的,就是有个头疼脑热,能在家门口瞧瞧医生。日常服用的常用药,也不用跑去医院排队买。

  在《北京市2014年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中就提到,养老照料中心的一项功能规范,就是医养结合,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老年人在中心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内设医务室或者老年病专科医院,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医保定点资质。

  然而,这个愿景,目前很难照进现实。

  “开业之前,我就和右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来着。可人家觉得还得给你配备医生,没有效益,不愿意来。这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匹配的体现。”医养结合没有谈拢后,马维志从外面聘请了两位退休医生和护士,在中心一层开设了医务室。

  金隅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也将医养结合视为运营中一块“难啃的骨头”。“我们的爱馨养老照料中心,虽然也和三甲医院谈了合作协议,可人家没有医生能派下社区。而医养结合恰恰是老人需要的,是养老照料中心最能辐射社区的一环。”不谋而合的,李新最终也是从外面聘请了一位退休医生和两名退休护士来服务老人。

  今年,唯一令马维志感觉兴奋的是,他为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申请了医保定点资质,正在审核之中。

  “姑娘,你帮我呼吁呼吁,赶紧让这成为医保定点。”采访中,从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还是公立养老院时就住在这的89岁高龄的汪奶奶,反复提了医保四次。“我一年瞧病得花2万元,没有医保,只能定时去医院开药。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文并摄 J201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