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区域启用音乐铃声系统
10月8日早8时,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编钟奏响的音乐铃声中开始了国庆假期后的第一堂课。当天,学校启用公共教学区域音乐铃声系统,取代了传统机械铃声。
此次采用的音乐铃声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作曲家赵方教授编配,具有陕北民歌的音调特点,使用编钟的音色录制而成。赵方教授介绍,将单一的铃声音乐化、符号化,是这次铃声系统改造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建立的陕北公学,据此截取了极富特点的陕北民歌音程,设计完成了一句式音乐铃声。编钟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中国传统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浑厚,接近于人们印象中的校园钟声,由此选择了编钟最具特色、既明亮又饱满的音域作为铃声音色。
据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介绍,音乐铃声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了数字IP网络广播打铃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定时多种铃声控制、紧急广播讲话、网络化分区播放管理、故障自动识别、远程监控播放内容、远程调节音量等功能。同时,网络音箱具备数据存储功能,在断网的情况下也能自动定时播放铃音。
目前,音乐铃声系统在明德楼群、公共教学1-4楼、求是楼、国学馆等全校公共教室使用。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表示,铃声可根据楼层空间和日夜声响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
“不知不觉又一节课过去了,听了这个铃声真是意犹未尽!以前的铃声听着冷冰冰的,新铃声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公共管理学院一名学生对于第一次听到的新铃声印象深刻。当天在明德商学楼、国际楼和新闻楼上课的几名本科生都认为,现在的铃声好听、柔和,更加人性化,“没有之前的那么刺耳”。
对于铃声的特别设计,文学院2013级学生张亮直呼:“编钟音乐好带感(觉)啊!”环境学院一名2013级学生表示,“编钟的声音很好听、很肃穆。”也有师生提出,希望选择更为轻松、活泼的音乐,还可以在上、下课时间选用不同的音乐曲目。
“铃声应该更柔和、人文、愉悦,更有学习氛围。” 此前,在校务委员会会议上和学校调研推行精细化管理试点时,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几次提出铃声改造建议。他认为,用音乐取代普通的电铃声,是很自然的一个选择,人民大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高地,在校园环境的人文化、美化建设上应该走在前面,启动铃声改造工作说明学校对此给予了重视。他同时建议,铃声的音乐选择还可改进,包括不同时段考虑采用不同音乐。
据介绍,铃声系统改造是中国人民大学“1420行动计划”中的一项工作。按年度实施的这项计划旨在落实“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理念,集中力量解决广大师生普遍关心、关注的实事。对于校务委员会、教代会代表和师生普遍反映的上、下课铃声单一生硬的问题,校长办公会曾两次专门研究改造工作,明确了“优化教学环境,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学校文化底蕴”的改造宗旨。
铃声系统改造期间,学校领导多次审听音乐方案,并在晚自习下课后,到各教学楼试听各区域的音乐铃声效果,对不同楼宇、不同时段的铃声播放等细节进行现场研究。“整个系统还将根据试行情况继续完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