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20个小区变身“全要素小区”

03.08.2018  04:02

  刚来到工体西里小区门口,还感觉不到这里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走进一看,却觉得“别有洞天”:自行车整齐地放进智能车库,机动车除特殊情况“零出入”,并不宽敞的楼间走廊铺上了半米宽的红色步道,旁边还有一条文化长廊;来小区到访的亲朋好友可以在居民的远程操控下打开单元门门禁。

  这里就是“全要素小区”的典型。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朝阳区率先推出了“全要素小区”的治理概念,目前,朝阳区已有20个小区基本完成全要素小区改造,还有37个小区即将在年底完成改造升级,让更多百姓感受到“安居”的便捷和幸福感。

  现场

  单元门禁自行车棚全智能化

  蓝色车棚,黄色房柱,刷一下卡就能打开大门,再刷一下卡,便可找位停车,这就是工体西里小区的智能车库。在这里停车的价位也比较亲民:普通自行车每月5元,电动自行车每月15元,电动三轮车每月30元。

  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书记徐爱民告诉记者,小区内禁止机动车进出,接送老人、病人等特殊情况除外,为的就是给小区内散步及居住的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记者看到一位小区访客是如何轻松打开单元门禁的:拨打要拜访的居民的电话,请他通过手机APP远程开锁,轻松进入。朝阳区社会办张源畅告诉记者,这样的智能门禁其实具备多种开锁方式,身份证刷卡、设置临时密码都可以。

  据了解,工体西里小区所属的吉庆里社区共有800多户居民,其中有七八百人是老年人。全要素小区对于提升这些居民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

  规划

  57项细则构筑“全要素小区

  到底什么是全要素小区?据朝外街道副主任孙伟表示,全要素小区是指从设施与功能、空间与交往、生活与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和谐宜居需要的小区,让许多老旧小区“老得优雅,旧得有味儿”。

  今年4月,朝阳区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全要素小区设计导则》,从十个方面57项细目对小区建设给予指导。记者梳理这份导则发现,这类小区在建设中更关注补短板、补欠账,主张“低影响”和“微治理”;注重公共活动广场的维护、地下空间的改造;把环境改善作为重中之重,在墙体、门头、雨水管线、门窗等沿街建设中彰显文化底蕴,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平衡;将居民手印墙、家牌、涂鸦、小区记忆、楼门文化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解决小区交通与泊车问题,改造交通设施、拆除私装停车地锁,对私家车停放、小区自行车存放、共享单车停放等进行规范,动员居民当好小区管理的主人。

  自2017年开始,朝阳区在朝外、东湖、亚运村、六里屯等街道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2018年结合城市生活圈建设理念,逐步构建朝阳多圈层体系,将全要素小区建设与社区宜居生态圈建设有机融合,扩大到43个街乡的57个小区,从功能、空间、环境、人文、管理等五大要素,通过城市肌理调整和功能归位,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

  推广

  社区实践关注民生将成“标杆儿

  针对记者提出的“还有哪些关注民生的社区实践可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标杆儿’”这一问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举例介绍,朝外街道整合资金,将天福园小区居民楼外墙保温改造、院内绿化美化、停车管理和平安建设等工程进行一揽子升级改造,建立规范的警备工作室,完善电子巡更系统,将地区298个公共区域摄像头和45家社会单位摄像头纳入社会治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控、统一调配、及时处置,实现了小区智慧安防目标。再如,东城的“小院公约”、石景山的“老街坊议事厅”等,通过居民自我约束、共同管理的自治方式,强化群众角色,可以更好地做到从居民的需求出发,使社区治理更加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梳理各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总结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首都城市治理精细化发展。”(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殷呈悦 )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