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近六成国土被绿色覆盖

12.03.2015  12:09

  原标题:全市近六成国土被绿色覆盖

  ■34年来,首都各界人士约8697.6万人次参加了植树活动,植树总株数达1.97亿株,成活率达88%

  ■2015年,本市将再造平原森林11.6万亩,主要分布在大兴、通州、顺义等12个区县

  3月12日是植树节。从首都绿化办了解到,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植树活动,本市森林覆盖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83%提高到41%,林木绿化率则从16.6%提高到58.4%,昔日缺树少绿的北京现在已有近六成国土被绿色所覆盖。历史上五大风沙危害区也得到彻底治理。

  首都绿化办介绍,北京自1981年起开始全民义务植树,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从此,义务植树成为适龄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

  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开展义务植树34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人士约8697.6万人次参加了植树活动,植树总株数达1.97亿株,成活率达88%。

  通过植树,京郊西起房山云居寺,东至平谷海子水库,形成230公里的前山脸风景带,并在康庄、潮白河、大沙河、永定河、南口5大风沙危害区以及出京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起“绿色长城”,荒山秃岭变成了风景旅游区。

  在城区内,市民在身边就近增绿,参与创建了86个花园式街道办事处、6217个花园式单位、287个花园式社区。

  随着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创新,不单是种树,每年以单位、家庭形式自愿报名参与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的市民越来越多。以植纪念树、种纪念林的形式纪念结婚、生日、升学、参军等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几十年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和专业绿化美化工程,北京山区、平原、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已基本形成。

  最外围的屏障是山区。北京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主要分布在东、北、西三面,涵盖7个区县。近年来,本市在山区陆续启动实施了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绿化工程,营造出一片片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景观林,让95%的山区都披上了绿装。

  第二道屏障在平原。防风固沙林、三北防护林、“五河十路”、农田林网、小城镇绿化……平原年年增绿。

  第三道屏障位于中心区周边,即一道和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一道绿隔始建于2000年,经过绿化建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7块万亩以上的大型绿地,围绕在北京城区周边。加上2003年启动建设的二道绿隔,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已初步形成2.4万公顷城市森林,40多个郊野公园分布其间。

  在基本建成三道生态屏障的基础上,本市又于2012年打响了史无前例的平原造林战役。截至2014年底,全市平原造林已累计完成造林95万亩、植树5100多万株,百万亩造林主体建设任务目标基本实现。

  2015年,本市将再造平原森林11.6万亩,主要分布在大兴、通州、顺义等12个区县。11.6万亩造林任务中,包括平原造林工程扫尾6万亩、绿隔地区绿化1.4万亩以及围绕落实农业结构调整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绿化4.2万亩。

  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1.6%,林木绿化率达到59%,市民将享有更多绿色空间。(王海燕)

   相关新闻

  首都绿化办公布2015年义务植树及认养接待点 30处林子管护邀市民搭把手

  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即将展开。3月11日,首都绿化办公布了2015年全市的义务植树点和林木绿地认养点。与此同时,还首次公布了30处林木抚育接待点。

  大规模设林木抚育接待点,这在本市历史上还是首次。首都绿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来,首都各界已累计栽下树木1.97亿株。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2.83%提高到41%;林木绿化率从16.6%提高到58.4%。“现在,北京的可绿化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提倡人人种树不现实。设立林木抚育接待点,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义务植树尽责渠道。

   植树点预约需趁早

  2015年,全市各区县设立春季义务植树接待点共计25处,除东城、西城外,其他区县都有布点,总绿化面积2206亩。从公布的植树点信息来看,大部分地块面积都很小,有的仅5亩地。较大的植树点位于密云河南寨、顺义南彩镇望渠村、通州永乐店镇坚村,面积分别达600亩、200亩和195亩。

  25处义务植树点从3月20日起陆续对社会开放,最晚可持续到4月下旬。“市民要种树,需提早预约。”首都绿化办义务植树处处长叶向阳介绍,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植树点会提前完成植树任务,“因为地块面积本身就不大,再加上社会单位团体种树的比较多,去得晚就没地儿了。

   林木抚育最晚到9月

  相比于义务植树点,这次公布的30个林木抚育点在接待时间上没有那么紧迫。“从4月份开始,最晚可到9月底。”首都绿化办副主任甘敬介绍,春夏秋三季的林木抚育市民都有机会参与。

  据了解,这30处林木抚育点分布在全市除西城以外的15个区县。东城、朝阳、海淀以辖区内的公园为主,其他区县主要是山场、林地。抚育点总面积为5431亩。

  “林地是‘三分种,七分管’。”甘敬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34年以来,首都各界栽下的树木有1.97亿株,成活率达88%。这些树木的后期管护任务非常繁重,设立林木抚育点,市民也可以来搭把手。

  纳入抚育点的都是三年以上的中幼林,抚育工作包括浇水、修枝、涂白、除蘖、做围堰等。难度不高,并且现场会有林业工人指导。另外,抚育用的铁锹、水桶、树剪等工具都由抚育点提供,市民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和义务植树点一样,市民前往林木抚育接待点也需提前进行电话预约,便于接待点统筹安排。

   589株古树等待认养

  首都绿化办还同时公布了46处林木认养点、88处绿地认养点,可供认养树木总计86.5万株,可认养绿地1017.2万平方米。另外,全市还设立了33处古树名木认养点,提供侧柏、桧柏、国槐、银杏、皂角、古柏、楸树、榆树、枣树、油松等10种古树589株,社会单位或者家庭、个人可以就近认养。

  “其实,市民履行植树义务的方式还远不止这些。”甘敬介绍,根据绿化美化新形势,本市于2010年推出了18种义务植树尽责创新形式,包括抚育幼树、认养绿地、屋顶绿化、节日摆花、购买碳汇、参加绿化宣传咨询活动等等,市民不用一窝蜂去种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尽责形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