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实现生态美 百业兴
05.06.2017 09:41
本文来源: 林业网
然而,十几年前,云礤村村民纷纷搬离这个偏僻闭塞的山村,使这里呈现出日趋凋零的模样。当人们一度以为这个山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时,中国改革发展的春风吹来,让云礤村有了今日的华丽转身。
这就是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1年12月30日,山区县武平敢为人先,在捷文村实行分林到户,让村民拥有林地经营权,颁发全国第一本林权证。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专程调研武平林改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武平林改做法和经验迅速从武平推广至全省、全国,武平成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此后,武平持续探索创新,在全国首创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商品林赎买机制、探索“借林”扶贫的武平模式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让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为全国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
一声惊雷响,唤来满山绿。
2002-2017年,武平共完成植树造林71.5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提高2.9个百分点、达79.7%,林木蓄积量2179万立方米……一组组数据映射出15年林改探索的成效——武平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而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66个“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之一,并先后荣获“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武平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希望在山,出路在山。
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拥有者、捷文村69岁的村民李桂林,没事就到自家的林子里转转,因为这林子里藏着他的“绿色小银行”。在李桂林皱纹间的笑容里,洋溢着林改春风后的幸福:种植花卉、药材,养殖蜜蜂、鸡鸭,不浪费一点空间,依靠林下经济,他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穿梭在下坝乡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里,基地创建者邱福平会被林下的盎然生机所振奋:“小伞”似的菌盖破土而出,一簇簇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该示范基地规划面积500亩,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林下仿野生套种灵芝、沙仁等名贵中药材,并采用“公司+林场+菌农”的生产模式和“公司+基地+出口”的销售模式,示范带动,促进周边林农大力发展林菌种植业,推动林农增收致富,实现“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得益”。
李桂林和邱福平的经历仅仅是武平县林改工作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武平着力推动林业产业从单一的林木生产加工向木材深加工、林化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综合发展转变。”武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平林产工业不断壮大,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林农收益明显增加——培育出新洲林化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产品龙头企业2家,省级品牌7个;
新型林业经济实体组织发展迅速,累计获得省林业厅授牌“森林人家”48家,培育形成新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92家。武平金线莲、武平富贵籽、武平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称号。
2016年武平实现林业总产值54.7亿元,比“十一五”末的18.4亿元增长近2倍,平均每年增长33%。当年,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3560元,比2001年增加8.1倍。“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发展模式已见成效,广大林农的思想观念也逐渐由“靠山吃山”向“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转变。
借力林改春风,地处闽粤赣边的欠发达县正在实现“绿色崛起”。2016年,武平首次跻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17年,成功创建福建省首个县域省级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县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之路。此外,武平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今年,正向全国文明城市这个顶级荣誉冲刺。
探索改革、突围突破,武平林改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全景武平”得以充分彰显:梁野山上生态引领,梁野山下产城融合,武平城里商贸开花,武平城外农耕文化,山上山下风景如画,城里城外宜居宜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
站上新起点,从昔日的“砍树人”到如今的“看树人”,从最初的“探路者”到如今的“拓路者”,武平走得从容而坚定。如今,武平再一次以她的精彩,全面深化林业生态、经营、金融、流转等体制改革,全力打造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续写辉煌。(王仰华 石芳 通讯员 钟茂富)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5.06.2017 09:41
福建林改:绿了山包 鼓了腰包
15年前,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