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资源话题
采访今年的全国两会,让记者感触深刻的是,平时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们,在建设美丽国土上却有更多的共识,他们的很多话题,都聚焦在国土资源领域。
为“耕地红线”立法
耕地是“红线”,是“生命线”、“高压线”,保住耕地红线,就是保住“中国碗”、“中国粮”。今年两会,在持续不减的耕保热议话题中,为耕地红线立法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的“心事”。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副市长高炜就是其中之一。高炜认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涉及粮食安全,耕地的数量不能少,耕地的质量不能差,而这方面的立法需要加强。“现在我们国家只有一部土地管理法,有关基本农田的规定,只是一个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下一步在立法层面上应当立一部耕地保护法。”
立法与制度建设并行不悖。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构建农业规模经营条件下耕地保护机制的建议》中明确指出,现有耕地保护机制是基于“家庭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设计的,并更多地是通过行政措施实施的。由于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然带来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度调整和变革,因此应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角度,着手构建新的耕地保护机制。
围绕耕保主题,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还将举行一次专题提案协商办理会,聚焦“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为人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届时,主管部门将面对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在聚光灯下正面回应,共同为探讨如何支撑保障粮食安全的大事。
为“绿色矿业”开路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美丽国土梦呼唤“绿色矿业”,对这一点,代表委员们的态度是坚决的。
据测算,在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由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占70%以上、氮氧化合物占60%以上、烟尘占70%左右,现阶段煤炭领域的核心议题,在于如何推动煤炭消费使用过程中的清洁利用,清洁高效地使用煤炭资源。为此,民建中央在《关于优化煤炭产能结构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中提出,要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推进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首先,要鼓励煤炭企业探索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投入力度,要从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其次,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从“运煤”到“输电”,减少煤炭分散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煤炭高效利用。第三,增强群众节能环保意识,培育“洁净煤”市场。现阶段,要鼓励工业和居民使用“洁净煤”,对使用洁净型煤和清洁能源替代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合理补贴。与此同时,要完善煤炭在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依法对“劣质煤”的使用和生产销售进行限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墨储量与出口国,但在开采过程中长期存在开采浪费、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为此,民进中央在《关于尽快规范我国石墨产业发展,加强石墨资源战略性储备的提案》中提出,开采要体现环境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议加大石墨开采的环境成本,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后续环境治理,以此倒逼石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避免粗放开采,进行行业资源整治,设立生产分级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越是贫困的地方,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越高。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代表委员提出,既要抓好扶贫开发,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又要抓好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群众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吃放心食物。
补齐防灾减灾短板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当的人为工程会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发生。据统计,1996年~2013年我国平均每年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1000多人,经济损失约120~160亿元,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
如何科学防灾减灾、补齐地质环境治理的短板,成为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施耀忠建议,要推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民盟中央在提交大会的一份书面发言中建议,结合我国实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山区地质灾害高发区城镇、村庄为对象,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极端诱发条件下灾害链的分析,划定地质灾害安全区和危险区红线。进一步完善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与灾害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减灾体系,支撑和引领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同时,要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建立灾害防治责任分担长效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提交的议案建议,极端灾害天气屡屡成灾,应加快制定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我国自然灾害防御的法律空白,难以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没有专门的气象灾害防御法,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比如造成气象、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和资源分散浪费;一些部门或个人可能由此不配合防治工作;灾后理赔工作会缺乏金融机构参与等等。”黄润秋说。
(摘自:国土资源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