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第4辑出版 党史学科工作坊建设再上新台阶

18.07.2016  21:15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主办的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专刊《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第4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主编董佳副教授,副主编耿化敏副教授、宋学勤教授,收录工作坊第16-20期研讨内容。

本辑内容主要特点:一是更加多元的议题,涉及抗日战争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革命与传统关系、大学治理、当代社会治理等诸多议题,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也有微观的史实考订;既有对老问题的新见解,也有材料、视角、方法的推陈出新。二是更为厚重的历史关怀,讨论时段横贯民国、新中国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三个历史时期。围绕抗日战争、中共革命、教育转型、社会治理等主题,与会学者清晰勾勒出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基本轮廓,深入再现了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思想、教育等领域旧邦新造、革故鼎新的历史进程。三是跨学科的学术讨论,主讲人来自不同的科研机构,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推进了跨学科视野下的抗日战争研究、中共革命史研究、知识分子研究、大学史研究和社会思想史研究。四是注意提携新人,首次专设了一期博士生论坛,这些学术新锐在讲台上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基本达到了锻炼新人,促进学术后备力量尽快成长的目的。

第16期主题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境”,参会人员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议题涉及“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惩处汉奸研究”“太行抗日根据地农村政权的改造与巩固”“1940年日本在‘汪’‘蒋’间的摇摆政策——以日本承认汪伪政权切入”、“抗战时期中共根据地政体的构建与转变”。著名近代史专家黄道炫研究员对发言人进行点评,并就目前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现状、成就和问题及未来展望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17期主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前沿”,讨论“范文澜与中国革命史学之建构”“华岗史学思想及其成就综论”“刘大年史学研究风格简论”“尚钺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批判”“胡华与“文革”前的中共党史研究”。主讲人来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大家从史学史层面,讨论了范文澜、华岗、刘大年、尚钺、胡华等的史学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牛润珍教授担任评议人,对建国初政治和历史研究的关系以及史学家的为人和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点评、解读。

第18期主题为“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共革命的内在转向”。本期主讲人为博士生,邀请中央党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参加,从“沦陷时期北平学生群像”“中共初创时期革命理论转变的再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创设过程的考察”“‘三反’运动的基层运作及其逻辑”等问题,讨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意识形态对中共革命的影响。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李东朗担任评议人,从问题意识、研究视角、档案材料等不同角度进行点评。

第19期主题为“现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与大学治理”。主讲人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民国时期大学治理中的国家意志与知识生产”“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与大学治理”“新中国专才教育在北京大学的实践”“五十年代党管大学的组织建构与体制运作”“‘高校六十条’与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态”等议题进行研讨。储朝晖研究员担任评议人,并就中国现当代高等院校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互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20期主题为“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前沿”。主讲人来自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讨论内容包括“从制度创新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崛起和力量分布”“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学科建设视野下的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所研究员李文担任评议人,强调中国当代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密切关系,并将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主线和国家发展主线联系起来,并就研究视角、内容、材料等方面发表看法。

该刊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学术平台,已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受到学界前辈的认可和青年学人的欢迎。本辑出版后,将陆续向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部门、党史研究院院顾问、党史学界名家和全国党史学科点负责人等赠阅。青年教师工作坊将秉持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立场,进一步推动这项学术活动的制度化建设,努力提高工作坊的学术含量,为党史学科青年学人搭建新平台,为跨学科的中共研究提供一块自由讨论、交换思想的学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