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第24期党史学科工作坊 青年学者研讨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历史经验

31.05.2016  20:48

5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24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举行。本期研讨活动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纪念建院20周年、党史专业创立60周年推出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以“中共农村治理问题研究”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佳、讲师李坤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会芳,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刘诗古担任主讲人,李坤睿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一皋应邀担任评论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学勤、副教授耿化敏,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东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赵诺以及校内党史专业学生共30余人参加研讨。

从1960年代开始,农村问题就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并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地方档案的不断开放,加之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等跨学科视角的引入,中共历史研究领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农村问题的研究上,这些变化将带来新的视角、新的问题意识以及新的研究思路。本期工作坊邀请一些青年学者,共同讨论抗战时期的合作社问题、土改后的农村经济发展以及1950年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社会控制诸问题,以期促进学术交流,开拓党史研究视野。

董佳副教授以抗战时期的晋西北根据地为例,利用战时晋西北档案、报纸等各类文献,讨论了中国乡村的农村集体化革命,梳理了普通农业合作社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重点强调:一是战时的合作社与中共抗战、革命的关联和互动;二是根据地合作社的成效、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三是今天如何认识和评判此一时期的乡村合作社运动。董佳认为,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国家与农民间不对称的关系,以及纯洁社会、改造人性的浪漫主义与农民的经济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问题、粮食问题形成的重要历史根源。

李坤睿讲师讲述了海南一位革命者及其地主父亲的故事,从微观个案入手,由此来引发出共产革命中的“身份竞合”问题。李坤睿考察了个人不同身份的形成原因,探究了这种身份是如何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而来回切换的,展现了身份作为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宏观政策的更易,一头连接着个人的生死浮沉,由此揭示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李坤睿认为,在中共政策的调整过程中,同时具有几种身份、且几种身份的褒贬色彩互为倒置的人,其个人境遇可能随着主要身份的变化而浮沉。中共身份政策的调整,影响到个人的身份划分与褒贬评价,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日常生活。

张会芳助理研究员以苏南无锡县为中心,研究土改后工商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向,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土改之后的农业生产到底有没有恢复发展,土改之后农村的阶层变化趋势到底是怎样分化的;二是土改之后农村出现了一批买卖租佃这一系列变化到底是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还是属于正常范围内农民的自我调节;三是土改之后农村很快过渡到集体化,这到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政党的主观选择。针对这几个问题,张会芳研做了详细解释,并且对中央党校王海光教授的既有研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博士后刘诗古以安徽无为县档案为中心,探讨了1950年代中国的农民外流与政府控制等问题。从明清以来中国应对饥荒的历史视野出发,刘诗古在梳理地方档案中粮食与人口数据、人民来信来访等记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1954年长江水灾与1958——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无为县的人口政策、救灾政策及民众生活情况,探讨了乡村社会应对“春荒”的传统方式何以在“大跃进”时期失灵的问题,阐释了曹树基教授提出的无为县级政治的“知情”“回避”与“服从”的三个重要特征。

刘一皋教授在评论阶段肯定了几位青年学者在选题、史料、结构、观点方面的成就,并就如何修改完善各自研究提出了中肯建议。宋学勤、耿化敏、李扬、赵诺等校内外学者,中共党史系周家彬、陈佳奇、吴秋婷等同学围绕各位主讲人的演讲围绕如下展开讨论:一是农业合作社的历史时空。刘一皋、宋学勤两位教授都指出,应当注意不同时期合作社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区分生产合作社与消费合作社,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合作社的不同经验及其继承关系提出疑问。二是个案研究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与会者认为个案必然存在个别性与一般性相统一的问题,个案研究作为实证研究,需要注重与宏观历史的联系,避免陷入为个案而个案的困境;三是关于档案文献的解读。与会者认为,有特定生产机制的国家档案不能直接等同于史实,研究者应结合具体史料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注意甄别档案本身的真伪,尤其注意存在的人为虚构和事后追记可能带来的失真问题。在与会者的讨论和交流中,本期工作坊结束。

中共党史学科工作坊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为国内外青年学人搭建的中共研究制度平台,致力于加强中共党史党建、中国现当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海外中国研究等相关学术领域的对话和交流。自2013年10月创办至今,工作坊已定期举办24期,编辑出版工作坊专刊《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015、2016),在校内和党史学界青年学者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