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狠抓督查 逮住稳增长“牛鼻子”
“进一步抓好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实,对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督查组对18个省份和35个部门、单位重点督查情况的汇报,对相关地区和部门主动有力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落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抓紧整改发现的问题。
“抓牛鼻子”更要“杀回马枪”
作为首要议题,此次常务会议确定,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对闲置土地处置不力的收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督促加快铁路、农村公路和重大水利等建设,保证完成全年目标。
“(上述措施)等于是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的‘牛鼻子’,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向中新网记者指出,今年前五个月国内投资下降较大,由此而来的是财政支出的下降及对稳增长带来压力,“政府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资金支出会拉动社会资金有序流动,会产生乘数效应,而相反地,支出放缓将使得经济增速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5月,中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仅为0.5%,为近年来新低。而1亿元以上新开工大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甚至下降了20%。
5月当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1.4%,创下近14年来历史新低。为何出现这一情况?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向记者指出,之所以今年以来投资下滑幅度很大,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投资收益预期低迷,另一方面也由于传统的产业、财政政策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某种程度地“失灵”,“很多项目立项后资金到位不了,或者到位后开工不足,即使开工后也有时出现国家资金到位,私人资金跟进积极性不足的情况。”
“目前中国经济稳增长核心很明确,就是稳投资。”刘元春的判断与徐洪才相同。他认为,在市场投资依然低迷的情况下,切实可用的途径便是“稳国家投资”,亦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通过基建、公共服务、战略产业等投入全面拉动经济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就在6月17日召开的另一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刚刚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以期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