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

26.12.2015  22:57

    12月26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中国屈原学会国学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学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国家图书馆、人民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高校和文化机构的80余名从事哲学、历史、文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鲁新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方铭教授主持了会议。

    王鲁新副书记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对莅临大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要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影响,是任何一种学说都无法比拟的。两千多年来,儒学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影响巨大深远持久。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体现出中国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政治特色。习近平主席在去年五四考察北大时的讲话中,民为邦本,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君子坦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理念都出自儒学,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理念把对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些理念大多可以从儒学中找到相应的阐述,甚至可以换句话说,儒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

    关于民间文化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此次与会学者多有关注。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以传统文化中“乡绅”概念为题,论述了乡绅在农业文明时代对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通过对湖北房县民歌与古代典籍之间关系的考察,探索中国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交流关系,引人思考。大连民族大学管宗昌教授详细探讨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一传统治国理论,并且深入论析了礼义廉耻的内涵,并对这四个维度的关系进行了进行了梳理。

    关于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与会学者提出了深刻见解。南通大学王志清教授以孔儒哲学的精髓——德本精神为出发点,探讨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沾溉与承传之关系。王志清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德本精神的现代性演绎,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改良与重建,是对传统德本精神的辩证升华。核心价值观,既传承历史又包容现代,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沟通,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作为对德本精神薪传的核心价值观,与德本精神之间具有显在的价值取向与共性特点:一是德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均具有强烈的救治的针对性;二是德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均有集合人类美德的系统性;三是德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均具有知行同讲、家国并重的辩证性。

    北京师范大学尚学峰教授从汉代儒家对《诗经》的《》义重新阐释为观察角度,认为汉代儒家建立起一个与先秦有联系但又有很大区别的阐释《》义的体系,而这正体现了汉代儒家关心现实、积极弘道、卫道的精神,并体现着他们的政治追求和政治期许。                                                           

    香港大学詹航伦教授对“三纲”“五常”的概念分别进行了溯源,并认为二者合称很可能最早来自于东汉学者马融。詹教授继而从“三纲五常”正负影响进行了探索。的这个伦理架构,使中国社会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三角形结构,社会秩序可以导向安全而稳定。但是,这个超稳定的伦理架构也有弊端,那就是等级制度森严,不利于发挥基层民众的个体积极性、创造性,也不利于下层精英破格向上层流动。尤有甚者,“三纲五常”宣扬的愚忠愚孝思想并不符合传统儒学的原意。

    深圳大学沈金浩教授以认为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上升使世界对中国有疑虑、有期待,需要中国送去自己的文化,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世界形势的复杂动荡需要中国送去调理世界的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存哲学和大同、仁义、均富等价值观可以为缓和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文化“送去主义”与和谐世界建设密不可分。

    北京行政学院张耀南教授认为天下主义、和而不同、广土众民、兴灭断绝、执两用中、返本开新,是中华祖先贡献于人类的六大核心价值观,这六大核心价值观,均可转换成为当今“全球治理”之道。这些“王道”是“中国梦”的核心,也是全球治理的唯一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黄震云教授从读《论语》的体会出发,详细讨论了《论语》“出纳之吝”和周代行政制度、儒家“不教而诛”理论和西周法制以及的《论语》“刑罚不中”和“法以济礼”三个命题,探索《论语》与法治的关系,梳理先秦法制形态,更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诸位与会专家还就儒学在现代价值观重建中应担当起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把儒学最为精华的东西为现在所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更有诸多年轻一代学者积极加入思索,为儒学与核心价值观建设贡献才智。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与会代表们围绕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共收到论文三十余篇,涉及儒学研究的多个方面,为当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儒学与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