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森工人准备好了吗?
08.04.2015 10:34
本文来源: 林业网
“该停了,现在砍下来的木头越来越细,再砍下去我们连子孙的饭都吃了。咱林区有那么多的林下资源,不砍木头咱照样能过好日子。”3月12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内蒙古森工集团库都尔森工公司贮木场北段采访时,段长孔庆才正在造材线上忙碌着。孔庆才17岁从父亲手中接过油锯,在山场、贮木场工作了30多年。提及停伐离岗,老孔不舍之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面对这一个历史性变革,森工人准备好了吗?
林区因停伐而改变
西尼气,鄂温克语“有柳树的地方”。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一声“顺山倒”号子响起的地方。
“那时我们就拿着这样的弯把锯,垫个皮垫坐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锯,那时的树粗得我们一个人都搂不过来,一棵树得锯个把小时才能放倒。”77岁的杨风义老人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一批开发建设者,他向记者展示的弯把锯就是当年他伐木的工具。
1952年,就是这些老一辈的林区开发建设者,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木材的时候作出了卓越贡献。63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各项税费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3.8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区最高年份财政上缴曾占自治区财政的50%以上。
“木材生产只能在冬天,一到夏天我们就植树护林。比起砍树,我更愿意看树。”谈起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杨风义老人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停得好,该停了。”
事实上,林区开发建设以来,“守住绿水青山,实现永续发展”一直被森工人奉为圭臬,冬季采伐、春季营林、夏季护林已成为林业生产约定俗成的规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迅速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广大职工克服生产生活设施极为简陋、收入长期不及属地职工平均工资50%的巨大困难,毅然放下斧锯,为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第八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实施13年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87.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5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54.6%提高到目前的77.44%。新增森林蓄积折算经济价值超过1000亿元,新增碳汇价值折合190亿元,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不砍树照样能致富
“嗡……嗡……”一阵阵油锯马达发出的声音划破了山林的寂静。几分钟后,一棵落叶松顺势倒下,砸起一片积雪。
油锯手赵传岭和支杆手王锁林是工队的老搭档了,与大木头打了30多年的交道。3月14日,当记者来到图里河森工公司西尼气管护所302小队采访时,他们正在完成最后的木材生产作业。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撤点儿下山了。”赵传岭告诉记者,他们大多是从父辈手中接过油锯,之后就一直跟木头打交道,连名字“传岭”“锁林”都带着浓厚的林业气息。说到停伐,赵传岭说:“这事可行。不管停伐以后给咱分配啥活,我觉得以后的日子能行。”
冬季,在山上从事木材生产的工人大多挣计件工资,干得多挣得多。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是在工人们的眼里,伐木所带来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木材生产期间一个工人每月能多挣三四千元。停伐,就意味着工人将失去这份收入。
“停伐了就不干了呗。”图里河森工公司图里河林场301小队马套子集材工金师傅对记者说,“这些年谁都没闲着,不砍伐的时候就多干点儿别的活儿。”
“桦木一立方米大概重一吨,松木一立方米大概重800公斤,松桦的卖价平均都在800元左右,就拿咱老百姓常吃的大白菜来比较一下,一吨白菜1000元,木头还没有大白菜值钱。”这是孔庆才为记者算的一笔账。“老百姓心里的账透亮着呢。木头这么便宜,砍下来还破坏了生态,哪儿轻哪儿重,我们明白。”
“咱林区干啥不行?不砍木头照样挣钱。”库都尔森工公司贮木场党总支书记杨政军底气十足。对于停伐后的转型规划,贮木场已经提前做了准备。自即将停伐的风吹来,贮木场筹备建起食用菌基地,还鼓励职工发展相关养殖产业,并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上给予扶持,带领大家共奔致富路。
从独木撑天到五大基地
全面停伐倒逼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加快转型发展,不转不行;国有林区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改不行。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林区上下认清发展形势、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奋力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事实上,早具备了加快转型发展的良好条件。从天保工程实施开始,林区木材采伐任务锐减,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林区的必由之路。特别是近年来,林区对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完善了林区“3598”发展战略,确立了八大产业,构建了五大基地、三大龙头的产业发展模式,将目标锁定在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上,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加强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特色种植养殖和绿色苗木等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林区发展的转型之路。
克一河森工公司是林区的“黑木耳之乡”,2014年培植户超过200户,大部分职工发了木耳财。陈友国就是凭借培植黑木耳走上了致富路。他兴奋地说:“以前仅靠我一个人的工资,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勉强保障。这几年通过培植黑木耳,我不但买了摩托和小卡车,还供出了一个大学生。”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围绕绿色林特产品基地建设,鼓励职工群众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种植养殖等产业,使林区林下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一些森工公司已率先摆脱了独木经济,走上了依托森林资源转型发展之路。同时,旅游热又打造了林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林区着力打造集避暑、度假、康体和健身为一体的休闲生态养生旅游胜地。2014年,林区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106.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47亿元。
本文来源: 林业网
08.04.2015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