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杨伯江等做客文新论坛共话纪念南京大屠杀

15.12.2014  20:18

   清华新闻网12月15日电 (研通社记者   宾嘉钰 丁 泽 )12月13日,正值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导演张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宇、演员杨歆怡做客文新论坛,共话如何铭记南京大屠杀。

  活动开始前,参加活动的全体成员为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

  《四十九日祭》导演张黎谈到,大学时,他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画报,很受感触。在拍摄《四十九日祭》之前,张纯如的小说也给了他巨大震撼。他觉得与国外相比,国内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作品实偏少,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创作。他还谈到,在挖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素材时,越是不断地挖掘历史、接近历史的时候,心理压力越大。太多惨剧让人不忍直视,太多的牺牲让人感动,铭记历史是当代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嘉宾发言。研通社记者 吕 纲

  现如今,日本国内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势力一直存在于民间,对于这个问题,杨伯江从日本国民性以及战后日本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日本人回避战争的根源。陈宇认为对于历史问题,首先要还原真相,而目前我们已有的研究还不够。对于时下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作品,两位嘉宾都认为目前精品不多,铭记南京大屠杀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金陵十三钗》中孟书娟的扮演者张歆怡讲述了她的曾祖母亲历南京大屠杀的经历。当时她的曾祖母跟书娟差不多大,南京大屠杀时,她和家人走散,只身逃出了南京,吃了无数苦。“我爷爷看完电影后,一个人躲在家里哭。我们90后虽然离那段历史很遥远,但必须得去了解。”

  最后,同学们就如何对待历史与仇恨等问题与嘉宾进行了交流。

  本次论坛活动也是清华大学2014年研究生纪念“一二•九”运动79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对于历史的深入剖析和对比,以史为鉴,让广大同学深刻审视历史,理性看待当今国际关系,引领校园思想,促进历史观价值观塑造。

  由校研究生会主办的“水木清韵•文新论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自2005年起推出的系列活动,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结合文化热点,邀请各领域的学者、资深人士,向清华学子传递人文精神,开拓人文视野。

供稿:校研究生会  学生编辑:长 松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