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 实现“同一个健康”

13.05.2016  08:53

 

 

              非典、埃博拉、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鼠疫、大熊猫犬瘟热……近些年来,为何各类新发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这些疾病会对人类、家养动物及养殖业、生态安全带来怎样的影响?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近日,在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的召集下,“首届中国野生动物与公共健康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相关领域和部门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机构领导等,探讨了怎样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减少新发传染病发生,实现“同一个健康”的目标。

                人类行为改变导致病毒增多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这一口号于2007年12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禽流感及流感大流行部长级国际会议上提出。为何全世界现在面临这么多病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说:“因为我们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现在所占有的很多生态圈以前都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比如上海浦东开发区,这曾经是很多候鸟迁徙过程中停留的地方,但现在已成为大城市。此外,还包括滥食野生动物、出售现杀现宰的活禽活兽等。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表示:“随着人口的快速膨胀,人类生活范围外延急剧扩展,侵占了大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直接接触,共用水源、栖息地等潜移默化的接触已经无法回避。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等生存环境剧烈变化情况下,病原体变异加速,新发重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病原体跨物种感染、跨地域传播等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据生态健康联盟主席Peter Daszak分析,人口密度、哺乳动物多样性等都与新兴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显著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口密度。特别是在动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比如西部或者中西部的非洲,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在森林里修建公路、打猎以及食用野生动物,就会面临新兴传染疾病的风险。“可以说,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新兴疾病爆发的增加,是发展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侵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新兴疫病的最可怕之处

                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埃博拉造成了接近3万人的感染,死亡1万多人。由此可见,疫情给人类在身心健康方面带来的危害非常严重。此外,疫情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2003年的非典使全球损失590亿美元,整个果子狸产业全军覆没。新发疾病还会危及国家安全。据悉,80%的野生动物病原体都可用于生物恐怖袭击……

                这些是新兴疫病的最可怕之处吗?或许人们对“同一个健康”的认识不足才是。

                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健康顾问郭福生一直从事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研究及保护工作。他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农业养殖、野生动物3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越来越大,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传染病人兽共患的原因。伴随着人流快速移动,传染病传播的速度也会随之加快。此外,流浪犬失控、肉制品需求增加带来的疾病引进和传播等,也都加大了新兴传染病的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指出:“传染病对我们威胁的频率、规模都增加了,这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爆料说,2003年-2016年, 非典、序列7型、C群、登革热、甲流、黄热病等,几乎每年都要应对一种疫情,而且是全球性的。“很多病原体对野生动物来说是正常的,但对人类却并非如此。我们对病原体的认识太少了。

                生态健康联盟科学及政策顾问Hume Field对未来的担忧溢于言表:“野生动物走私贸易造成更多的野生动物疫病溢出,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国内和国际之间野生动物物种及人畜之间的疾病传染。我们所养殖的这些动物也会成为疾病传染的渠道。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动物福利的问题,以更好控制疫病。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监测防控处处长罗颖则呼吁,人们应重视野生动物疾病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人畜共患病有可能对野生动物保护成果造成沉重打击,一旦传开,对大熊猫、虎等濒危物种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尝试推开希望之窗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精灵,与人类、水、土壤、空气等构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等自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野生动物疫病频发及病原体加速变异,不仅严重威胁了野生动物种群安全,也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各国各部门及保护机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展合作,或为有效解决野生动物源性传染病危害公共安全的一扇希望之窗。

                张希武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创新防控策略,摒弃野外病原体不干预的惰性思维模式,将重点转移到强化野外野生动物病原体早期监测上去,也希望国际社会将野生动物病原体监测防控纳入为全球疾病预防监测和防治的组成部分,从源头防控开始,为公共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健全防控基础,加强重大野生动物病源疫源疫病溯源、野生动物病原体本体调查、野生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等基础研究和防控阻断技术应用研究;野生动物是无国界的,因此,应增进各部门间的协作和各个国家间的务实合作。

                Peter Daszak认为,应加强在此方面对社区的宣教工作,比如在中非的一些村子里召开研讨会,告诉村民不要捡拾森林里那些死去的猴子,不要去吃果蝠等。实践证明,此类工作的确让某些地方减少了疾病感染。

                郭福生说,是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增加促使新传染病在全球出现及传播,因此,要实现微生物、病理、家畜生产、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协作,才能共同迎来健康的明天。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