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会:保护与利用并举 让民众享受长城保护利用红利

08.08.2021  00:02

  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7日电(记者 陈杭)“长城是一条线,各个节点是一颗颗珠,只要串在一起,就是满天繁星、灿烂天宇。”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曾这样评价长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一时期,董耀会与两位同伴在1984年5月到1985年9月徒步7400多公里,从山海关抵达嘉峪关,完成了对明长城的首次全面周详的实地踏察。从此,近40年来他一直在从事长城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

  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下称《方案》)。在董耀会看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能够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文化共生之间的矛盾,既保护好长城遗迹并做好长城建筑本体的修缮,又能让更多人走进长城历史文化,从而爱上长城。

长城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

  文物是什么?在董耀会看来,文物是人类生活过程当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其中,长城既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也是历史价值非常高的文物。

  董耀会表示,长城保护工作近些年来做得非常好,同时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长城保护为什么难?长城的长是一个方面。在今天还有的长城遗址遗迹全长21196公里,这么大体量的文物是保护面临的难处之一。

  “一方面,文物的属性,要求人们越少干扰越好,越少去越好。”董耀会坦承,长城全长21196公里,目前真正开发成旅游景区的不足2%,剩余的长城段落没有进入旅游开发,“是反对人们大批量的去干扰、攀爬造成毁坏”。

  另一方面,长城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更多人来感受、了解,最终更加热爱长城,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他表示,这些游客到长城来,除拍照片、攀爬长城,还要让他们走近长城历史文化,“带着文化的体验和感受离开”。

保护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前提

  如何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动其与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给出了答案。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方案》指出,要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

  董耀会认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保护的前提,却又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还要让更多人来到长城感受长城文化,还要推动长城区域的经济发展。

让民众享受到长城保护和利用的红利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务求符合基层实际、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怎么能让民众满意?”在董耀会看来,在建设过程当中,让民众能享受到长城保护和利用的红利,通过长城的保护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样民众才会满意。(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