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保国专题:他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12.09.2016  12:33

 

 

      30多年前,《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在社会上曾掀起一场大规模的人生观大讨论,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更有意义?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什么?30多年后,亲耳聆听了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报告,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这一严肃的话题。我们如何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光彩?

 

      李保国,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辈子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潜心于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的事业中。35年如一日,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了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是农村发展的大救星,他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他用行动树立了共产党员的不朽丰碑。 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他对扶贫攻关的坚持,他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挚爱,他身居农村每年200多天的蹲守、手把手一遍遍教农民修枝剪枝、800多次技术培训,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他一心为民不求回报,他用行动践行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专注和精益求精、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他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是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他的工作没有局限在校园里,而是把广阔的荒山和农村当作施展身手的舞台;他教授的对象是学生,但他的课堂没有局限在教室里,而是把知识和技术直接传授给山区的农民;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但他的研究成果没有局限在发表学术论文上,而是把解决山村农民的实际问题当作最高的价值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朴素的为民情怀。

 

      他用行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 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与李保国老师学习同一专业,对于学林爱林兴林的感受和体会颇深。农村是个艰苦的地方,农业是个艰苦的行业,一辈子从事农林技术攻关更是个苦差事。他从干净舒适的“博雅塔”走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带领学生一干就是35年,在“泥土地”里先后完成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将自己的研究致力于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业上,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土地和农民真挚感情,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

 

      李保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咱这一棒跑得好,下一棒就好跑了。” 我想,同为新中国的教育者、新中国的林人,要向李保国学习,学习他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干事、一尘不染的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扎扎实实跑好我们这一棒,无愧青春! 无愧使命!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海燕)(A11)

 

来源:绿色新闻网                    作者:绿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