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良的生态打造“国际慢城”旅游

06.05.2016  10:50

 

 

              “国际慢城(Slow cities)”是1999年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随后在欧、亚众多国家中传播开来。目前,全球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92座城市被国际慢城联盟认证为“国际慢城”。我国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和广东省梅州市雁洋镇跻身其中。

                “国际慢城”是指建立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获评的城镇、村庄或社区人口须在5万以下,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慢城并非慢效率,它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慢城不是摒弃现代科技,它钟情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其核心是倡导纯粹的生活、保护当地特色,对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说“”,强调在悠闲的生活节奏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与体会生命的意义。

                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逐渐由单纯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面对人口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环境质量普遍不如人意,放慢生活节奏、享受地方文化、提升生活质量的“慢城”旅游模式愈显宝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策划实施“慢城”旅游项目,以“慢生活、慢休闲、慢运动”为主题,打造以森林生态为主体,集生态慢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田园农业等为一体的 “慢城”旅游目的地,既为旅游注入新鲜血液,也是激活和提升生态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保护和维持纯净的自然环境”,是“国际慢城”八大公约之一。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对应于“慢城”的必备条件——“培育本地文化,保护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遗产”,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可见,打造“慢城”旅游,需立足于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创建“慢城”旅游模式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要把握“精致化”“人性化”,促进“宜居”“宜游”深度结合,将生态资源、地域文化更好地挖掘展示,吸引人们欣赏自然美景、体验田园生活、感受民俗风情。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慢城”创建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可行的规划,并建立项目库,分解为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牵头、责任单位抓好落实。

 

  打造“慢城”旅游,不必照搬欧洲以古城为核心的“慢城”旅游模式,可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民俗文化优势,打造乡村休闲体验旅游,凸显自己的特色品牌和营销主题。

                笔者建议,可将“绿道”产业作为“慢城”旅游项目内容进行规划建设。“绿道”产业,在欧美和我国珠三角已有成功实践。其要义,是建设一体化“绿道”网络,使居民和游客方便地进入住宅附近的开放空间,并形成巨大的循环系统连接贯通城市和乡村。其功效,是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游憩活动机会,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随性通畅对流的旅游活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其要点:一是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多层次的“绿道”互联网,务求覆盖面广、可达性高、连通性好;二是采取生态保护、贴近原生态的建设手段,“绿道”具有“静脉”特征,体现自然性、观光性、运动性、休闲性、娱乐性、大众性,杜绝尘嚣污染和提防心理,可设计林荫步道、自行车道复合线路;三是实现“绿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四是设计配套的人性化服务设施,兼顾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开发观光休闲、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利用、教育培训科普、健身养生等特色产品,形成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带;五是实施多元化管理经营模式,政府可成立“绿道”委员会,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经营,实行特许经营、资源出租、政银企合作等市场化运营。

                “绿道”可由内、中、外三环线构成。内线,即河流沿岸亲水性线路,以步道为主;中线,即穿梭于项目区内“一日游”线路,以自行车道为主;外线,即环城交通网,以及景区景点、重点林区线路,可自由选择漫步、骑自行车、划船、泅渡、驿站消遣等。“绿道”建成后,可依托并串联“慢城”各景点,推出无障碍巡游、健走、“铁人三项”等旅游新业态。

                打造“慢城”核心区。依托现代农林示范区,打造森林休闲新景区,并将其定位为“慢城”旅游核心区,汇集茶、竹、木、果、粮、油、菜、花卉、水产、特色种养“十大花旦”,承载农林观光、休闲等复合功能,使之成为现代农林业集成、开发、提升、示范、展示的绿色“航母”。

                筑“”梦,定“”位。立足特色林业、现代林业、展示林业、体验林业,做好现代林业新景区创建规划。塑造“林闲居”品牌,推出“快旅(交通畅达)慢游(休闲旅居)”模式。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划定现代农林示范区的核心,建服务中心、精品酒店和酒庄,提升现有景点品位。尽量保留原生态,进行内涵式改造。整合周边景点、旅游地产等资源,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集生态农林、绿色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实施免大门门票策略。景区要提升服务业综合创收水平,靠改善服务防范破解“门票经济”怪圈,要防止“贵族圈地”,创建大众融合、共建共享型旅游景区。

                凸显“慢城”特色魅力。创建“慢城”是为了推动旅游发展,而旅游的主体就是游客。对于旅游开发者而言,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吸引游客“”,二是如何触动来的人主动“消费”,三是如何让他们“再来”。这三个问题归结于一点,就要求凸显当地的特色。在“慢城”中,可引入如芜湖方特、深圳华侨城之类的大型主题游乐项目,以增强核心吸引力;深入发掘竹文化、茶文化等内涵,将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注入休闲林业与乡村旅游;突出地域风格,开发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商品。创新业态,重点推出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健身游、养生游、隐居游、研学游、文化游,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有看头、有玩头、有兴头、有想头、有盼头。

                外引内聚共建“慢城”。“慢城”旅游在基础设施与软件配套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慢城”建设,钱从哪来?由谁来做?关键是政府、企业、民众拧成一股绳,更多地激发汇聚市场、社会的力量。有句时髦话“羊毛出在狗身上”,笔者以为,可物色顶级文化和旅游发展集团,再骑驴找马物色信托融资,量身打造证券理财产品,盘活旅游闲置资产。可引进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大型投资公司,采用BT或BOT模式,共同研究编制规划,共同建设和运营管理。此举既可解决当前的资金困难,又可借助外来先进的策划和经营理念,准确把握旅游消费者的关注点和着力点,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