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在身边:"百姓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25.01.2016  15:11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具体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在北京亦庄、中关村、东直门等地,记者探访市民和企业对供给侧改革的了解时,有8成以上的市民和企业提到这两个问题。在政协北京市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也对供给侧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

  2015年,北京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6300多亿元增加到1万亿元以上,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达到44.6%。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2016年,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切实加强供给性结构调整。

   “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出发”

  改革,无论大小,最终都会落实到群众的身上。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恒告诉记者:“对市民而言,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需求。一些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可以在国内买,但是智能马桶盖等这些产品,我们需要到日本买,化妆品要到法国、韩国购买,这些我们市民身边所需的产品,无法在国内购买,这对中国的企业在方向发展上和产品创新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改革需要深入到生活的细节,如果仅仅关注到转型和高精尖结构调整,是不够的。简单的说就是百姓需要什么,你就生产什么。”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此同时,对于高端生活用品的消费也逐步提高。据统计,目前中国出境人次达1亿人次。人山人海的出境人员,境外消费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这其中既包括当地特产、礼品、奢侈品等,也包括日用生活品。国内代购产业的发展,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对国外产品有很大的需求。

   产能过剩与需求困境造成结构性矛盾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也面临同样的大背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面临大的改革洪潮。国家战略层面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向高精尖产业方向发展。具体深入到企业,同样面临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说,中国每年生产7亿吨钢材,但有2亿吨是库存,造成产能过剩。但是,国内每年还需要进口钢材,因为国内无法生产特殊钢。这就是需求和供给造成的产品结构矛盾,这种情况就是不适合目前的中国市场,所以要改革。”

  改革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是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型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供给侧改革对于百姓和企业的意义可能有些差异,但核心都是创新。”刘委员说道。面对变化的市场,需要提供更加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品,其中包括生产要素。

  供给问题的研究,最早开始也是由于供给不足,经济学家逐渐开始关注。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产业结构怎样适应这一变化?“比如说我需要A,但你生产的是B。生产产品的实际使用率低,就会产生结构性矛盾,这和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结构是不一致的。百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需要研究的是供给方进行结构的调整,让产品结构升级,让产品满足百姓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供给侧改革。”

  目前,供给和需求需要共同发力,但是要更侧重于供给的结构调整,这便引出供给侧结构调整。“如果不进行供给侧改革,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供给达不到百姓需求,就会造成经济上的困境。”刘恒委员说。

   供给侧改革:主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对于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刘恒委员告诉记者,应该主要靠市场来调节。在介绍过程中,刘委员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解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一次我在外面,突然下大雨,5分钟之内,满大街都是卖雨伞的,为什么这样呢?它有需求。雨一停,所有人一下子又散开了。什么原因?需求。”

  其次,在推进过程中,在市场面前,政府应该退居次要地位,实行监管,而非管理。说到政府“监管”和“管理”问题时,“政府‘管理’突出的是政府的主体能力,‘监管’则是让市场主导,政府退居二线。”实际上供给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是你让百姓“用的安心,吃的放心。”“相信市场本身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在谈到政府的推动作用时,刘恒委员强调政府的服务作用,“供给侧改革方面,产业要下功夫,但是政府不需要投资,政府需要做的是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但是具体的投资什么工厂,投资什么设备,甚至是发展什么产品,不需要管理。”

  目前,国内民间资产众多,但投资方向缺乏。现在投资主要集中在股票、房地产等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国内趋势不明,投资渠道缺乏。在这方面,可以引导投资创新型产业。目前我们要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政府需做的是监管,创造条件。

  而疏解后做什么?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刘恒委员对此做出解释,配合政府整个首都的功能定位,可以发展服务贸易型产业,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能够有效解决百姓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服务”。

来源:千龙网 编辑:郑棋文 F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