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复试现场
从东门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校训石。自建校以来,“实事求是”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大人,他们不哗众取宠、不沽名钓誉,认真做人、踏实做事。如果有幸通过复试留在这里,无论有志于成为博学鸿儒,还是业界精英,都要秉承校训,从一个大写的“人”做起。
新闻学院:做专业的媒体人
3月18日,走进新闻学院复试现场,每位老师的面前都整齐地摆放着一个姓名牌。一名考生正在回答有关“媒介融合”的问题,她抽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新闻媒体可以为此做哪些贡献”。
导师席中,喻国明教授仔细听着考生的回答。作为传媒界的资深学者,喻国明的观点时常被考生“信手拈来”。在人大读新闻,不是新闻理论学得好就能“过关”,而是要“上知”媒介发展的趋势、和其他产业的关联,“下知”每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一个专业的媒体人,既能“做”新闻,也能“看”新闻。
小马虽是跨专业考生,但在“看”新闻这件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回答“《今日头条》这一手机客户端引发的争议和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时,小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新媒体的‘个性化定制’吸引了大量受众,但也因为版权问题引起争议。”他认为,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王,新媒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以受众为本”,同时协调好版权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品牌竞争力。
在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复试现场,既有“陈道明帮新华社记者改稿事件”等热点,又有“用创新扩散理论分析微信发展”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问题。婷婷就抽到了后一道题。她虽然报考的是专硕,但传播学的理论功底很扎实。“想成为一个专业的新闻人,无论考的是学硕还是专硕,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能少。”无论最终是否被录取,经过这次复试,婷婷已经明显感觉自己“向内行走”了。
商学院:做有国际眼光的企业管理人
商学院713会议室的门口,一个戴着眼镜、看似文弱的女孩正在等候。她是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涵涵,讲起“管理学思想”头头是道。她抽到的题是“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其中的管理学思想”。“这体现了计划的管理学思想,‘预’能为以后的控制活动打好基础。”涵涵分别从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论述了管理学思想。她在英文翻译和问答中也脱颖而出,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大的“good”。
复试中,有位老师每次都用一口纯正的英语提问,并附加一句话:“You can response my question in Chinese (你用中文回答我的问题即可)”。和考生交流时,这位老师中文反而说得有几分“生硬”。原来,他是商学院聘请的亚裔加拿大籍老师,在提问时加入了几分“国际化”的元素。
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要求考生具备多方面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必不可少,文思敏捷、英语朗朗上口也是“家常便饭”。最关键是要有国际眼光,审时度势,才称得上是个出色的企业管理人。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做懂国情的农经专家
3月21日13时30分,农发院开始了对硕博连读考生的复试。其中有个PPT展示环节,考生可以用5分钟把过去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吴斌在结论中提到中国农业的严峻形势:“我们国家以不足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2%的人口。”“那么,假设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或中国消费水平达到美国的一半,还能不能养得起这些人口呢?”农发院院长唐忠反问道。吴斌有些不知所措,冲老师抱歉地笑了笑。
然而, 吴斌的问题并不是最难的。被问到“国内生产成本的地板和市场价格的天花板挤压明显”时,晓佩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唐忠建议她画个坐标示意图。晓佩这才有条不紊地把关系理顺。“挤压的是谁的利润?”晓佩顿了顿说:“国内农产品的利润空间。”“那么如果你是总理,会采取什么措施?如果你是老百姓,会选择进口农产品还是国产的?”“你觉得农业技术推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推广,谁来做?”在座的老师循循善诱。
唐忠在休息时向记者解释了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在面试时的“追问”并不是为难考生,而是希望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将思维方式展现出来。因为硕博连读的项目更需要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一个有理论、懂国情、研究国情,投身于国家农业实践的学生,才适合成为农经专家。
后记:
在各学院紧锣密鼓地布置复试时,我们似乎遗忘了研究生院的老师。事实上,他们从寒假开学后,就一直绷紧一根弦。虽然复试由各学院组织,但研究生院负责监督、服务工作,在复试前培训各项考务事项,落实到各学院。研招工作一环扣一环,哪一环都不能落下。在管理重心下移后,研究生院除了监督任务,还要做好服务工作,向学校申请复试场地、审查复试流程、复试办法及名单。复试结束后,研究生院还将依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及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全面公示复试成绩、拟录取名单,保证考试公平、公正、公开。
(应人大研招办要求,本文中的考生均为化名。)
来源: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