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80余处古建年内大修
北部长城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和东部运河文化带将逐渐亮出来。北京市文物局昨天发布消息:今年年内,本市80余处古建将大修,四分之一扎堆儿在三个文化带上,其中圆明园考古及大宫门修缮、香山二十八景、怀柔箭扣长城、通州潞城考古等项目将继续推动。
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说:“文物修缮后如何转化成社会效益,一直是瓶颈。从今年起,文物部门将联合发展改革、规划、园林和交通等部门,发挥各家优势,尝试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让文物活起来,用历史说话。”
副中心核心区文物不拆不改
“今后再也不是保护与建设必须二选其一。”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于平介绍,以通州考古为例,城市副中心建设任务严峻,但考古工作却罕见地没有设定完工时间。“北京早已过了保护与发展二选一的时期,保护与发展建设并重。”
经过文物部门盘点,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4处。通州区政府相关负责人明确:这些古迹充分代表了通州历史及运河文化,将采取不拆、不迁、不改,逐步修缮、改善整体环境的保护方式,做好重要片区的专项保护利用规划,进行整体运营管理,展示“通州味”文化。
“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也会根据考古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有泉说,本市将依据北京“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北京“三个文化带”发展规划,推进东部运河文化带、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打造以“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
香山北法海寺年内修完
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香山二十八景恢复工作年内将取得阶段性进展。这些景是经乾隆命名题署的,分别为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和隔雲钟。
截至去年秋天,已经有十七景再现。今年,香山一带的北法海寺修缮工程也将完成。
市文物局列出的年内修缮计划中,类似成片的项目还有不少。北部长城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和东部运河文化带上的项目占了全市大修项目的四分之一。其中,黑龙潭行宫院倒座房及龙潭庙碑亭等修复工程,既是运河文化带项目又是西山文化带项目,方案已经完成审批,预计年内启动。通州区相关部门也将做好文物集中区域连片保护利用,实施文物惠民工程,建设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文物+”产业链。国家文物局也表示,“十三五”期间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冬奥会文物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助推人文北京建设。
箭扣长城将“全周期”护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长城就是一堵墙,这并不准确。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除了长度还有纵深可以发掘。”王有泉举例,“军队要有营房、有屯田,保障自给自足,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将这些复原。周边的乡村游也能借上长城的文气,留住人气儿。”
京津冀三地也将携手打通文脉。以长城为例,不仅跨越三地,有时候一墙两侧所在区县乡镇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顶牛干,只能两败俱伤。舒小峰说:“保护要顺势借力,本市已与河北、天津签订京津冀长城保护管理框架协议,推进三地交界的红石门长城及京冀交界的古北口长城、南口长城文物保护与利用区域发展规划,共同打造三地长城沿线抗战遗址宣传平台,加强三地长城保护联合执法。”
今年,箭扣长城天梯至鹰飞倒仰段将修缮。密云东段长城也将启动修缮。这些长城的保护不光是对墙体的加固,而且是有一定宽度的带状保护。一场“全周期”护理的思路将运用到文物+保护中。最初为功能、实用营造的古建筑,将焕发新生机,最终实现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百姓致富、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共赢多赢的局面。(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刘冕)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