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在北大举行
7月10日,以“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变革中的挑战”为主题的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50多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以及媒体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在3天的会议中举行专题报告、墙报展示、学术交流等活动,就体育、全球化与国家认同,体育、政治和政策,老年化与体育,体育、健康和生活方式,体育、人权与伦理道德,体育传媒,体育、社会阶层和种族,体育、商业和管理等20余个话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上午8:30,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来自英国的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主席伊丽莎白·派克(Elizabeth Pike)女士、副主席史蒂夫·杰克逊(Steve Jackson)先生及国际体育社会学执委,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副司长刘岩,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杨桦,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体育部主任李宁主持。
开幕式上,张彦首先代表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组委会,向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表示,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首次落户中国、落户北大,作为主办方,北大感到非常荣幸。
张彦表示,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体育人。在体育社会学研究方面,北大体育部已建成妇女体育研究中心、体育健康中心、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12个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室,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他谈到,北大先后承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2008年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冠军论坛等诸多赛事和活动,给北京及北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希望,此次会议的召开能促进学者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体育促进北大校园文化建设,加快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张彦致辞
伊丽莎白主席随后致辞。她首先代表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对主办方北京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会组委会在近两年的筹备工作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她表示,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旨在促进体育社会学在体育学中的发展,需要地区和全球的通力协作。除了主办方北京大学,她感谢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4所合办单位及体育社会学刊物等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伊丽莎白希望,通过3天的会议,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们能点燃思想的火花,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讨论,共同推进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伊丽莎白致辞
王登峰在开幕式讲话中首先代表教育部对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由衷的祝贺。他认为,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应通过有效的教育设计,更好地调动与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的各个群体、层级,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创设更加有效的制度,赢得更多的关注。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借助此次大会,认真探讨有关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质健康,以及如何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让体育恢复到愉悦身心的奥林匹克本意等诸多议题。
王登峰致辞
短暂的开幕式后,大会进行了高层圆桌对话。张彦、杨桦、钟秉枢在伊丽莎白主席的主持下,就“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社会变革和体育发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参会者分享了他们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真知灼见。对话中,三位校长从各自视角,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挑战”、“大学在体育教育、国家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与影响”、“如何开展体育社会学领域的校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剖析和解读。对话结束时,三位校长分别引用了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先生的“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用运动改变一切”及“埋下理想的种子,愿未来更加美好”等话语,祝福和激励年轻学者们在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后,来自美国的Susan Brownell教授为在场嘉宾作“如何用社会学理论解析大型体育赛事”的主旨报告。此环节由北京大学体育部书记张锐主持。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主办,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共同举办。作为首次落户中国的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将为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发挥体育的作用、倡导体育社会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学术交流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廖倩雯、刘艳津)
摄影:吴定锋 张青华
编辑: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