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位胡同老人口述北京记忆

06.05.2015  16:45

半个世纪亲身经历整理成书 《故宫墙外那些事儿》发布

  中国照相馆特级摄影师姚建中回忆,1956年中国照相馆从上海落户北京王府井,排长队等照相成为常态,队伍里还有周总理。上图为中国照相馆的老门脸儿。

  胡同里开了新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吸引了国内外诸多记者采访。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悦宾饭店刚开业时,刘桂仙(右)正在接待外国记者。

  由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居民口述而成的书籍《故宫墙外那些事儿》近日出炉,56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居民,平均年龄80岁,最大的92岁,他们通过回忆身边故事,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下半个多世纪来北京的变迁。

   家园变化

   皇城根公园边上曾有臭水沟

  “我家以前就住在南河沿南口处。”家住东华门街道黄图岗社区,今年七十多岁的莽大吉说道,“两岸街区的污水全都往里排,垃圾全都往里倒,河坡上杂草丛生……在现今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过去建有大小煤场好几家,还有石灰建材的料场,河边晚上经常有为亡者烧纸的,亡者的亲人们穿着孝袍,火光冲天,又凄凉又吓人。”

  “您说那时候叫什么居住环境呀。”莽老爷子清楚地记得,新中国成立后身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人多高的大洋灰管子埋在地下,愣是把个臭水沟变成了宽敞的大柏油马路,两岸盖起了文化部、全国工商联、六十五中学、高检院。改革开放后,东皇城根又建起了大的农贸市场,2001年修建了皇城根遗址公园,走进公园就感到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故宫墙外那些事儿》中,老人们说得最多的是50多年来自己身边的变化,这也是北京城市的变化、生活的变化。

   见证历史

   周总理照相馆里亲自排队

  说起开饭馆做生意,现在看来很平常,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在北京城引起不小的风波。东华门街道王府井社区的郭培基、刘桂仙夫妇俩是新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的老板。“1980年,东城区工商局为我们做担保,向银行贷款了500元,悦宾饭店在狭小的胡同里开张。不料却被人指指点点……给我们盖章的街道办工作人员受到调查……我们商量着打算关门,没想到店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改变了我们一生,国家领导人陈慕华、姚依林给我打气,要把饭馆经营好,做出工农兵喜欢的菜。”郭培基说,多年来,他和老伴儿始终牢记这些话,以诚待人,这也是悦宾饭店能够经营至今的秘诀。

  姚建中父子两代都是中国照相馆的摄影师。“小时候老听父亲说……那是1956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到照相馆排队的人特别多。突然,不知谁惊呼了一声:‘周总理!’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周总理真的站在大厅里!身边竟然连个警卫都没有,只有一个秘书模样的人跟随着!工作人员和前来拍照的群众一样,既意外又惊喜。原来,总理很快要访问亚非拉国家。按照当时领导人会面的习俗,总理要和其他领导人互赠照片作为纪念。所以总理特意到中国照相馆,希望能拍几张满意的肖像照。‘让总理先拍!’‘总理您先拍,我们不着急!’队伍里逐渐响起这样的声音。周总理笑着摆摆手,‘我今天不是领导人,我和大家一样,是以客人的身份来的,当然得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