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传递正能量——“好记者讲好故事”之一
图①:孙铁翔在震后的北川县城。
图②:郑晋鸣(中)在河海大学汲水实验室采访。
图③:李理(右)采访郭明义后相互敬礼。
资料照片 制图:蔡华伟
编者按:从今年8月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面向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全国万余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演讲活动,通过讲述凡人小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日前在京举办,10位记者代表讲述了他们的采访经历、所思所想,展示了中国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铁肩担道义,信义著文章”的不懈追求。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聆听他们深入基层一线的采访经历和真实感受。
本期的3位记者,一位向平凡人致敬,一位写了一辈子好人,一位用“微”传递着正能量。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会、不同的喜悦或是悲伤,走过不同的路、见过不同的人、书写了不同的故事。责任、担当、奉献是他们的本色;记录真实、书写感动、传递正能量是他们的坚守;拿起一支笔、一个话筒,他们就充满了力量,就向社会吹来温暖的风……
孙铁翔
向平凡人致敬
“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孙铁翔说道,汶川地震、钓鱼岛巡航、南海巡航,危难面前他冲在一线、从容应对、记录真实;“黄金稻米”事件调查、湄公河复航,新闻现场他感受责任、坚韧和担当,用平凡人的故事彰显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孙铁翔冒着余震爬进了北川,采访时,北川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谈起在北川的生死瞬间,军人问他:“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孙铁翔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后悔一辈子。”
2012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发出后,中国海监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巡航,并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孙铁翔问船长,“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船长说:“200多天吧。”孙铁翔心里嘀咕:“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
共和国的安宁,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坚守阵地的船长船员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孙铁翔评价道:“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其实,记者何尝不是这样一份职业呢?无私奉献,这是每一位平凡的记者在平凡的每一天,始终在坚持的状态。
平凡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孙铁翔说,这些看似平凡的人、自认为平凡的人,却时时迸发着不平凡的劲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身上那种责任、坚韧、担当,不仅成为支撑个性的基石,更为国家积累着蓬勃兴旺的力量。
所以,向平凡人致敬。向记录平凡人的记者,致敬!
郑晋鸣
一辈子写好人
信仰的传承,能够推动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一生守候。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在30多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直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记录下一位又一位好人的心路历程。他说记者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他说自己半生都在流泪,却从来不后悔,也终将不后悔。
20年前,郑晋鸣陪孔繁森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4天,他问孔繁森:“孔书记,你为什么要二进西藏?”孔繁森说:“艰苦地区更需要人呐。”6年前,郑晋鸣问汶川大地震英雄机长邱光华:“你已退居二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飞?”邱光华回答:“这么危难的时候,我不飞行吗?”这两位好人的英雄精神,让无数人动容,郑晋鸣说:“讲这些故事,我完全是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自己首先要感动。这些故事我都掉了好几次眼泪了,我才敢去讲。”用心、尽情,这就是郑晋鸣对记者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
今年8月,郑晋鸣带着5个学生到连云港开山岛上住了5天,“这个岛离最近的海岸也有12海里,没有淡水、没有电。”一对夫妇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夫妇俩都会到后山升旗。郑晋鸣说,他们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好人对责任的坚守。
总有这么一些好人,让人泪流满面。“我写这么一批好人,也是在激励我一生前进,激励我永葆激情,使我不会停下记者的脚步。”郑晋鸣这样说,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为了坚守岗位,他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第二个孩子见到他时,也已经会叫爸爸了。
然而,他就是要把故事讲好、把工作做好,“记者不只是在路上,还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要会吃苦、敢吃苦、视工作如生命。”他说他山西老家有句古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坚韧、敬业、奉献,这是他当记者的注脚,也是生命闪烁的光芒。
李理
用“微”传播正能量
作为网站记者,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是否因习惯了眼球效益而变得庸俗了呢?在网络这个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有没有一种清新的声音,让人脱离浮躁,追求崇高呢?网络的正能量在哪里?这些问题,困扰着刚刚采访完郭明义的东北新闻网新闻部副总监李理。
在采访郭明义之前,李理心里在嘀咕,“传统媒体已报道了那么多,在网上写郭明义能有人看吗?会带来流量吗?”李理对网络记者这一职业认知的转变,源于郭明义精神的感动,也是记者自我反思、追求进步的一个缩影。
从鞍钢回来后,“我真正懂得了支撑着他走过30多年的信念,那是来自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坚守。”李理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说他一个网站“小”记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义的感人故事在网上传递,就是要将正能量在网络播撒。
“那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给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对,“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11年3月25日,郭明义实名微博开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我要让老郭成为网上真正的红色‘大V’。”
在郭明义的微博上,晒得最多的是社会上时时发生的好人好事,甚至还让这个微博成为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李理说,“我这些年的改变都与郭明义有关,而让郭明义精神在所有的网络传播平台上彰显,就是我回报给老郭的成果”。
李理说他的阵地就是在网络上,“让信念和情怀、善良和感动、奉献与执着闪动在微信上、烙印在微电影中、定格在网上展馆里。这是我乃至每一个网络新闻人不变的使命。”
李理和郭明义携手,网络和正能量携手,网络记者始终坚守责任,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网络必将处处是明媚的晴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