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简介之二

04.10.2015  17:51

 

      绿色新闻网报道: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庆祝教师节的工作要求,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在我国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印发了《2014-2015年度获得部分重要表彰奖励及重大项目的教职工个人和集体名单》,大力开展校内宣传。学校号召广大教职工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以此表达对所有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敬意。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沙棘等灌木林衰退机理、抗逆育种及虫害防治的理论与技术》(第一完成单位,完成人:尹伟伦、骆有庆、夏新莉、宗世祥、周章义、翟明普)

 

      本项目在10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专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配套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等资助下,历时10年的多个产学研优势单位联合攻关。以林分衰退机理、抗旱育种、抗旱能力生理定量评价、虫害成灾机制、监测与防治及提升林分稳定性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森林培育学、林木育种学、森林昆虫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遥感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取得了技术集成性和创新性强的系列成果。

 

      项目组揭示出干旱提升沙棘糖代谢,降低氨基酸合成,有利于木蠹蛾生长发育以致成灾的机理,进而确定了通过提高干旱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沙棘正常代谢控制虫灾的抗性育种的创新路线。主要突破和创新点:①利用亚种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沙棘抗旱高产优良杂种无性系9个,建立了高效繁育体系,为提升沙棘造林的抗旱良种化与林分稳定性发挥了支撑作用。②自主研发出细胞膜离子通透能力的电化学测试技术,从而反映生命活力水平,实现沙棘耐旱极限值的测定,为沙棘抗旱能力的定量评价和良种早期筛选提供更为可靠的量化新技术。③首次系统揭示了以沙棘木蠹蛾为主的灌木林钻蛀性害虫成灾机制。发现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多样性和致害能力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沙棘(品)种的感虫性与沙棘化学挥发物、形态及组织解剖特征差异密切相关,为筛选抗虫良种和提升沙棘林稳定性提供了技术支撑。④首次研建了沙棘、沙蒿、沙柳及柠条等灌木林重大钻蛀性害虫的监测与生态调控技术体系(由自主开发的3种性诱剂和1种植物源诱剂、遥感监测、天敌利用和林分更新等技术集成)。

 

来源:绿色新闻网                    作者:绿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