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件考古珍品出库入展首博
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从史前到明清,360件文物珍品横跨5000年文明史。
据介绍,此次展览以1995年——2016年历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为重要依据,经过对80多家相关单位,200多座考古遗址,800多件精美文物的调研整理,从中选择独具代表性的精品作为展品,其中很多文物是第一次走出库房进行展出。
展厅设计如时空隧道,将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浓缩在一个空间内。展览按年代分为四大部分:依次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诠释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比如,西周晚期出土自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的兔形铜尊,兔子呈卧伏状,后背与尊相接,憨态可掬又不失庄严。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龙霄飞介绍,在以兽类为主的青铜器里,兔形的铜尊可谓独树一帜,在同时期的文物中很少见到。
展品中还包括一批与帝王有关的珍贵文物。如秦始皇陵丛葬坑出土的一件铜雁,仿照大雁原比例制作,栩栩如生。一块黑色并不起眼的魏武王铭石牌,解开了曹操留下的“七十二疑冢”谜团。隋炀帝墓出土的十三环蹀躞(diéxiè)金玉带,属于隋唐时期腰带中的最高等级,是目前国内唯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玉带。
此外,展览还入选了少数民族文物。比如新疆文物研究所收藏的一件勾花皮鞋,出自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发掘的汉晋时期精绝古国贵族墓地,果绿色的细绢包裹着靴靿,以彩色丝线交捻勾结的“山”字斜格花错落有致,整片皮革的鞋底翻上来包裹着靴帮,结实耐用,防寒防水。
此次展览将于8月27日结束,免费但不免票,需预约参观,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可凭本人有效证件享受免预约参观特展的优待政策。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相关新闻
园博馆再现“万园之园”
本报讯(记者王斌)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园林博物馆启动《“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该展览采用实体搭建与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数字影片等多种数字化展示手段相结合,让游客沉浸式地体验圆明园里的湖光山色,这也是中国园博馆对传统博物馆展陈方式的一次突破和新的尝试。
昨天上午,北青报记者在中国园博馆二号临展厅看到,一场别开生面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正式亮相。步入园居理政主题区域,游客站在“正大光明”景区前,手持园博馆提供的iPad,即可透过屏幕看到群臣叩拜皇帝的动态场景。此时,如果有其他游客站在镜头前,即可走入画面,与皇帝合影,接受叩拜。此外,在“方壶胜境AR体验”区内,游客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看到仙鹤、长颈鹿等动物在湖边漫步的景象。
中国园博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先进的数字展示设备和手段,观众在展厅里可以实现历史场景再现、沉浸式的虚拟游览,这是对传统博物馆展陈方式的一次突破。此外,博物馆日期间,中国园博馆还将以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武陵春色”为蓝本,在一层大厅打造一处室内园林艺术体验空间。(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李天际)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