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彩点缀校园,以行动改变世界

12.12.2014  16:06

——记清华大学2014校级实践优秀个人钟潜程

学生通讯员 蒋 南 杜玉洁

钟潜程和队友在绘好的墙壁面前合影。

  一条险峻的山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蜿蜒而上,通往半山腰的小村落。贵州毕节威宁县黑石头镇毛家坪村,是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这里不仅地处偏僻,而且条件艰苦——村里有一所简陋的小学,简陋到几乎全部家当都来源于社会的捐赠。但一群清华大学生,却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与今年夏天,他们的三次来访,为这里添了几抹色彩,带来了些许生机。这群为小学校“上色”的实践者,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课三年级学生钟潜程和他的伙伴们。

一次尝试,一个起点

  钟潜程在2013年获得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践金奖,校级实践银奖。但谈起那次实践,钟潜程却表现得十分谦虚:“当时比较懵懂,大一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先和一个好朋友组了队,院里一位研究少数民族的老师又刚好提供了实践地资源。”听说当地比较缺美术老师,孩子们又对艺术很感兴趣,钟潜程支队就决定前去“尝试”一下。这一去,就开启了一段长达两年、至今仍然延续的实践情缘。

两次实践,一个决心

  在访谈中,钟潜程反复提到了“改变”一词,这也是他实践的动力所在。他强调,前往偏远、贫穷地区的实践,应当避免给当地带来太多麻烦,而应该更多地带去一些改变。“有些人喜欢给当地带来非常实际的东西,比如捐款;还有些可能是去调研,通过调研成果的推广,宣传当地的文化。”而短期支教,由于时间短,深度浅,常常很难给当地带来多少改变,反倒可能需要不少资助,甚至给当地带来麻烦。因此,如何在短期支教中贡献当地,更需要多加考虑。

图为改造前后的教室对比。

  钟潜程最终想到了“改变”之道——在支教实践中,他们教孩子们画画,再把画带回北京,通过校内网络平台拍卖,最后获得了资金,全部在第二年回馈当地。

  当然,故地重游,他们带回的,还远远不止资金。如果说第一次实践更像是一次“尝鲜”,那么一年之后,钟潜程心中显然已经有了一幅更大的蓝图。他说:“我们想做一个大一点的项目,为当地做更多。”他们想给当地带去一些更长久的改变。于是,就有了“校园改造计划”——利用美院的专业优势,重新规划整个校园环境,让同学们能够在一个更优美的环境中学习。

  一套完整、可行的校园改造方案,当然不是凭空而生的。但心中有了一个目标,之后的努力也就有了方向与动力。首先,钟潜程权衡各专业优势,跨院系重新组建了支队,其中包括3位建筑系的同学,他们的专业技能在设计中必不可少;之后,他们获得了美术学院“紫荆行动项目”的赞助,拥有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在五一期间,他们就赶赴当地,进行紧张的预调研,测量所需的数据;在之后的两个月内,他们拿出了三套校园改造方案。学建筑设计的同学都知道,一套方案中蕴含着多少汗水。这三套可行方案的背后,不知是多少个建馆的不眠夜。当然,方案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很庆幸能遇到这样给力的队友,大家都很能吃苦,效率也都很高。”

一段情缘,多少记忆

  2014年7月,他们再次启程,并最终将方案付诸实施,顺利完成了改造计划。回忆起实践的经历,钟潜程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具体哪些让他印象最深,连他自己也很难说清了。这是艰险的旅程,从北京,到贵阳、草海、毛家坪村,走完那段漫长的旅程和“难于上青天”的山路,村民自发组织为支队唱起传统的苗族迎客歌,热情的歌舞冲淡了舟车劳顿。这所小学的校长还与钟潜程时有联系,一同守护和延续着这段实践情缘。而淳朴的孩子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常常和队员们一起玩,一起画画。

两年旅程,多少收获

  两次实践,钟潜程付出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谈到自己的收获,除了在前期联系中学会沟通技巧,在方案设计中训练专业能力,他还风趣地引用了《后会无期》中的台词:“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正是这两次实践,让他走到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真正地“观”了世界——他看到了当地的艰苦条件,看到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实践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也正因此,钟潜程对志愿公益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九个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前就一直知道这九个字,但出去之后才知道,到底受什么样的教育,长什么样的才干,怎么做贡献。” 他感叹。

图为钟潜程与队友在被改造学校。

  对尚未体验过实践的四字班同学,钟潜程的寄语,仍然离不开“改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去理解实践,但尽可能多想自己能给当地带去什么,而不是实践经历给自己带来什么。”

  以色彩点缀校园,以行动改变世界,钟潜程,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实践者,一位脚踏实地的梦想家。

清华新闻网12月12日电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长 松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