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远的上古走来
这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时代活跃于中原的蚩尤部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他们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如服饰、建筑、蜡染、刺绣、饮食、宗教等。本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选取麻塘、卡拉苗寨,向您展示苗族人丰富文化中的蜡染、鸟笼文化。
麻塘革家寨:离不开蜡染的革家人
革家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先秦两汉时期,史料中就已出现记载。明清以后各地修志风兴起,革家蜡染这一民间工艺被编入志书流传至今。如今,大至被套、垫单,小至衣服、手帕,蜡染工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此行笔者前往的麻塘革家寨,是贵州省首批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位于凯里市,有百余户人家,坐落于一处缓丘之上,四面环山,寨子正对面有一河塘,其间荷花盛开,荷叶随风摇曳,好不怡人。
进入革家寨,赫然发现有一个革家文化博物馆,许是因为革家寨几乎家家都有简单的蜡染作坊,这个所谓的革家文化博物馆并不成规模。走进一处农家院,恰看见一位大嫂和一位阿婆两人正伏在案板上,用蜡刀在一大块布料上绘着图案。表明来意后,笔者被热情地招呼在旁观望。妇女们都是制作蜡染的能手。据传,在革家,姑娘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蜡染,七八岁便可开始动蜡刀制作,且无需在布料上先打草稿,所绘图案多按照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以直觉信手而成。
只见阿婆手中的蜡刀划过布料,鸟兽、星辰、花朵纹线便相继出现。这样的行云流水、一蹴而就,让我这个绘画科班出身的人既感慨又疑惑,在没有草稿的情况下,蜡刀画出的图案为何能够如此精美准确呢?
原来,革家蜡染分为3部分。第一步是点蜡,把布料平铺在木板上,再把蜂蜡熔化在土陶碗里,这一步的关键是把土陶碗烧热,保持蜡的熔解,蜡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然后用蜡刀蘸蜡汁作画。蜡刀造型如同古代兵器中的扁铲型状,中间突出一杆用线紧紧绑在一木杆上。第二步是渗染,完成图案的布料放入用植物板蓝根熬制出的大染缸内搅拌,三四天后捞出。渗染需要注意染布的手法和经验,如果染得不好,布料成色就不均匀,所出染品也就不好看。第三步是退蜡,将染出来的布料用沸水煮洗手搓,使蜡接触热水脱落。这时,被蜡画过的图案变白,布料则变蓝,即形成蓝底白花的成品,晾晒后就完成了全部的蜡染过程。蜡染好的图案花纹细密对称,构图饱满,但却细而不板,满而不花,装饰手法丰富,组合排列巧妙。这样繁琐复杂的手艺,做出的蜡染件件是精品。
与其他村寨一样,平日里麻塘革家寨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与留守儿童,整个村寨显得异常安静。只有逢年过节,在外打工的游子才会不远万里回到家中,穿上具有民族代表意义的蜡染服装,聚集到村后广场,一起载歌载舞,享受着难得的甜蜜时光。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并不能为人们带来丰厚的经济物质收入,为生计,大部分人选择了出外打工挣钱。曾经绣在衣服上的画会慢慢腐朽,染在布料上的图会渐渐模糊,要想让这种绣出的历史、蜡染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或许,只有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追求后才能得以保持发扬。历史不应被遗忘,历史值得代代传承。(hcq)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