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发展

05.05.2016  01:51

 

        提到扶贫,我们更多的是习惯于捐钱捐物,这或许是多年来扶贫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殊不知,引导贫困地区,特别是林区人们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脱贫,也是扶贫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更为持久。
  
  
  林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这既是开展森林旅游的最佳优势,也是实现精准扶贫不可缺失的重要载体。这些资源不仅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以生态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旅游新产品和新体验,还让当地群众在生态旅游新兴产业中实现就业增收,过上小康生活。
  
  
  我们知道,森林生态良好的地区大多集中在重要的河流源头地区,是整个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些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十分重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也更为艰巨。由于历史基础和交通区位等多方面原因,这类地区大多比较贫困,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才能实现同步小康。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按照新常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笔者以为,扶贫工作还存在4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森林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健全与完善。上游源头地区,有责任和义务为下游保一江清水,但同时下游地区也有责任和义务为上游地区提供有效的生态补偿。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如生态公益林的资金补助、浙江金华磐安的异地开发补偿、义乌东阳的水资源补偿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而言,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完善,如水库水电生态补偿方面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碳汇交易方面,目前也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森林生态旅游体制机制问题,与共享发展不相适应。在我国,一些森林生态旅游区在管理与运营方面存在社区与景区割裂的状况,有悖于共享发展。特别是一些涉及经营权转让(招商引资)的景区,当地群众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共享机制几乎缺失。
  
  
  “输血式”的物资扶贫,没有转化成“造血”发展能力。扶贫工作,也需要实施供给侧改革。说到扶贫,我们很少考虑到围绕“造血”能力的教育培训、产业技术和管理运营模式的精准供给。这或许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因。
  
  
  森林生态旅游由于产业技术基础和专业人才欠缺,使得优质资源的低档次重复开发情况非常严重。大多数景区仍然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未能有效激活与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致使生态旅游产业附加值和收益率还较低。因此,创新生态旅游产业技术,推进森林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问题摆在面前,如何解决成为关键所在。
  
  
  笔者以为,按照“精准扶贫”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并努力做好以下4点,森林生态旅游将大有可为。
  
  
  推进科学精准扶贫,坚持制度创新先行。贯彻新常态和新理念,要切实健全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文明,注重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持续发展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共享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按照新常态、新理念和生态文明要求,健全和完善包括生态补偿制度、碳汇制度在内的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这是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创新体制机制优势,强化精准扶贫保障。要从体制机制的视角,切实破解森林生态良好的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的基本现状和根本原因,精准扶贫要做到有的放矢。创新机制和体制,是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共享发展、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可以借鉴浙江临安太湖源“景区和社区”共享发展,以及磐安“养生小镇”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优势,积极探索与深化国家公园体制和混合所有制,大力推进多赢发展与共享发展。
  
  
  实施供给侧改革,强化“造血”功能。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是关键。进一步明确“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切实优化扶贫供给。着力推进资金技术政策服务等扶持项目的协调化和系统化,特别要注重智力扶贫和科技扶贫,不断强化“造血”功能,要大力培育一批当地的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招商引资,要与招商引智紧密结合,要注重以培养当地企业家和市场主体为重点,切实保障好当地群众的现实和长远利益,提升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可借鉴浙江武义积极拓展森林生态养生旅游和国药养生旅游“温泉养生小镇”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创造不同形式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共享发展模式,切实让当地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发展成果。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的转型升级,增强农村产业盈利能力是必须破解的难题。战略决定命运、创新决定发展、细节决定成败。当前的森林生态旅游,决不能满足于观光旅游和农家乐层次,必须要拓展创新,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体验和新模式,追求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拓展森林生态旅游新产品,比如森林养生产业、创意农林业等。借鉴浙江景宁经验,构建中国畲乡系列旅游融合体,促进文化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借鉴浙江武义养生旅游经验,因地制宜拓展智慧旅游远程定制化服务和在线交易。已经开启的中国森林旅游节,要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展示平台,发挥好其推进作用。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跃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