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绘画作品展出京城记忆
中新北京网5月18日电(曹蕾 李杨)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有早年胡适的住家;广化寺作为旧时的“京师图书馆”,鲁迅时常要来这里为写作《中国小说史略》翻阅藏书;徐志摩曾经在北海公园太液池东岸的快雪堂遭到梁思成的婉拒……这些历史和记忆,都用绘画的方式定格在了那里。5月18日,“寻找北京的记忆”李滨声记忆什刹海绘画作品展在西城区烟袋斜街广福观内拉开帷幕。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李滨声老人,终于在什刹海找到了叶落归根的感觉。而与老人一起回归的,是他对京城文化的守望。隐藏于喧嚣烟袋斜街中的明代道观管理中心——广福观,成为老人几十年心血的展示舞台。翻开李滨声老人的漫画作品《寻踪》,你会发现跃然纸上的民国16位文化大家中,大多数人都与什刹海有缘。”作者保红漫的文字里,特别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些名人的足迹,更多的名人因为迷恋什刹海的街巷和景致而留下了细腻的文字,例如团城和它脚下横跨北海与中南海的金鳌玉栋桥,曾是许多文人笔下最美的一段街道,老舍、梁实秋、张恨水、林徽因都曾经用他们的笔墨为其点赞。
“什刹海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锦鳞,从历史上来讲,也是老北京文化的幸存者。根据皇城‘前朝后市’的建筑布局,从元代开始,鼓楼周边地区始终是京城传统的商业区之一。什刹海这个地方就属于后市,文化底蕴很深,而且店铺众多、商贾云集。除此以外,护国寺庙会、果子市、荷花市场等多种结构的商业形式,构成了什刹海富有特色的商业文化。”李滨声说。
说到在广福观开画展,李滨声告诉记者:“我是一个老的新闻工作者,画画是我的职业,在报社画漫画是工作的需要,业余我也画一些老北京的画。我退休已经很多年了,今年90岁,从一个报人的角度,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人看。烟袋斜街游人很多,我希望可以扩大影响力,也是扩大老北京文化的影响力。” 据悉,为这次展出李滨声老人又从家里翻出了自己早年创作的70多幅京剧淡彩作品。他用绘画形式记录的京剧曲目,不少在今天的京剧舞台上已经消失。
除了主会场的绘画展,在广福观西院,为了弘扬京剧国粹,街道与中国戏剧学院联手开展的京剧大师进社区活动也正式启动,为什刹海的票友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
活动当天,也是《拾说什刹海》文化月刊首刊发布,《拾说什刹海》是一份8个版面的文化月刊读物,头版是一个封面版,带有导读性质,里面包括有“什刹观澜”、“百花深处”、“阡陌深深”、“万源归海”、“梦里讴菱”、“古刹蝉钟”、“行拍三海”等7个版面,旨在记录什刹海历史上的名人、古迹、宗教、风俗以及搜集到的名人轶事、街巷旧闻,同时也展示什刹海的非遗文化、奇人奇事、能人能事。虽然是拾说,但也要尽力做到行文有据,出处可考。这份饱涵什刹海历史文化韵味的文化月刊将免费赠阅给地区居民阅读。
同时什刹海微电影、微视频及剧本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街道现场向四中及本辖区小学、幼儿园赠送有关什刹海历史文化内容的图书。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为创建“记忆西城、书香西城、艺术西城、时尚西城”添砖加瓦,同时打造什刹海文化品牌,进而形成大什刹海、大文化、大教育的宣传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宜居、文化、魅力”什刹海。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