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将投资290亿打造民政公共服务设施
7月15日,北京市在房山区召开全市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未来五年内,全市将投资290亿元,推进各区县建设养老、救灾、社会组织等10项标准化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总规划面积将达590万平方米。
今年4月,本市出台《北京市2015-2020年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该规划由市民政局联合市发改委,经过前期调研和现状摸底调查,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这也是本市首次编制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此次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规划。
市政府秘书长李伟表示,与城市交通、市政等其他设施相比,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块短板,而民政基础设施又是短板中的短板。
目前,本市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存在基础落后、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市区分割等突出问题。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万钧介绍,设施建设规划的出台将加快解决这些问题。此次制定的规划不仅考虑了市级设施,也将区县服务设施一并考虑。
今后,民政服务设施建设将涵盖民政各个方面,包括养老、儿童、社区、救灾、救助、殡葬、优抚等9个业务领域。设施建设强调以区县为主导,规划中的区县项目占到80%,市级项目仅占20%。各区县要把已列入规划的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时期本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015-2020年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了“十个一”和“三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化配置。其中,各个区县要配建4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以及儿童福利机构、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救助站、救灾物资储备库、婚姻登记场所、烈士公祭场所、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场所、福彩工作站共10处设施。街乡镇则需要配备社区服务中心、养老照料中心、慈善捐赠站点各1所。
依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总规划建设规模约590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约290亿元。李万钧表示,民政服务设施建设并非全由财政投资,绝大部分项目将由社会投资完成,政府财政资金主要起引导作用。
为加快建设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本市还将创新设施建设方式。不仅通过兴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大设施总量,还要通过合并、置换、重组、转让等提升设施容量,多策并举推进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市场准入标准,完善民建公助、服务购买、以奖代补等制度。还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良性竞争和规范有序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