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陈先达:“信马”才能真“姓马”(优秀教师典型)

15.09.2017  16:43

一间斗室,无限乾坤。

整面墙是书,沙发间不大的空隙里,也是书。一篇篇动辄几千字的雄文,以几乎一月一篇的频率从这里写出……而作者,是已然87岁高龄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见上图,资料照片)。

从专业来说,我‘姓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职业来说,我也‘姓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员。”陈老这样介绍自己,并反复强调:“只有‘信马’才能真正‘姓马’。

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爱国忧时的民族精神传统

早上6点多,陈老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收看国内国际新闻,听焦点事件访谈。他坐在被书簇拥的沙发上,睿智晶亮的目光仿佛能够穿透岁月……

出生在江西鄱阳的陈先达是渔民之后、商人之子。87年的岁月奔流成河,历史的潮水大浪淘沙,一种种思想烟消云散,唯有马克思主义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少年时,日本轰炸机在头顶掠过的那一幕永远刻在了他心底:飞机是那样低,能看到驾驶员的模样!“看看巴黎和会时的中国,再看看APEC、G20会议中的中国!”陈先达声音洪亮,不徐不疾。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陈先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亲历者、见证者。“我就认定了,中国要是没有共产党,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要是没有马克思主义,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23岁那年,陈先达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深造,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两届系主任。从“姓马”到“信马”,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到传授马克思主义,一晃就是60多个春秋。

陈先达忘不了5年前的那个傍晚,他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久久难以入睡……他情不自禁地仿写陆游《示儿》:“两岸一统日,家祭告乃翁。

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爱国忧时的民族精神传统,老年知识分子更是如此。”陈先达说。

以一己之偏见‘骂堂’,是在害人

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2014年底,一封见诸媒体的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激起舆论,更点燃陈先达心头的忧思。

讲坛不能变成论坛,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课堂!”作为“既有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又有战斗意志的理论战士”,陈先达敏锐地洞察到,在高校,不仅课堂上有“呲必中国”的怪相,马克思主义也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大事,怎么了得?

陈先达夜不能寐,奋笔疾书,在主流媒体发文《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批评、抹黑及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应该欢迎批评,但拒绝抹黑。抹黑不是批评,不是抨击不良社会现象,而是‘意在沛公’。”他强调:“课堂并非论坛,学生并非辩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课堂上,教员是唯一的发言者,必须正确运用自己的话语权,结合中国近代史,让‘80后’‘90后’懂得中国是怎样从苦难中走过来的。

这位笃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深知:一些年轻人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对马克思主义“不以为然”,倒不是因为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有了什么新见解,而是对某些社会乱象不满引起的连带反应。陈先达循循善诱:“我们现实中的问题当然存在,可这些问题,哪一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一条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哪一条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在文章《批评、抹黑及其他》中,陈先达郑重忠告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员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以一己之偏见‘骂堂’,以获取一些缺少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的学生的掌声。如果这样,是在害人,而不是育人。

唯有一事最得意,弟子才高压倒师

半世文章皆废纸,毕生功名只书痴。唯有一事最得意,弟子才高压倒师。”一诗吟来,陈先达眼中焕发着灼人的光彩。一辈子,他最亲近的人当数学生!

那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享受陈老师生动有趣、极富逻辑的授课,“把讲义整理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因为他决不讲没准备的课,不倒“白开水”;那些学生,可以随时上门叨扰,在老师家狭窄的客厅里谈古论今;那些学生,可以伴着陈老师在人大的林荫道上散步,谈哲学、谈人生,陈先达的著作《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哲学知识浩如烟海,陈先达对学生讲得最多的,却是信仰。不管是当年穿蓝布裤的学生,还是今天穿牛仔裤的学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姓马”是学习研究的专业,“信马”是滋养灵魂的信仰,只有“信马”才能真正“姓马”。

他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观是人生的“总开关”。在高校,专业课是解决专业知识问题的,哲学课则是解决人生方向问题的。“专业课学不好可以补修补考,人生方向跑偏了则很难补修补考,培养得再好也是为别人做嫁衣。”他认为,思政课关乎一生一世,就像专业知识的“瞄准器”,如果“瞄准器”坏了,发出的子弹甚至可能打到自己。

如今,陈先达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中,不乏著名专家、长江学者、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海洋记得,陈老师教自己上思政课,“你把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归纳研究,由此找到马克思主义原理通往年轻人心灵的路径。

他们的成就是我的骄傲,这是‘青出于蓝’的快乐。”陈先达知足。回顾一生,他久久沉思,这样说道:“我深深感觉到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最惬意的人生是专业、职业、信仰的结合。我们应该信我们讲的、我们写的,它应该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作者张烁,原文刊于《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15日 17版)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陈先达:“信马”才能真“姓马”(优秀教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