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张宇:经济学研究的中国气派
张宇教授一脸和蔼,言语中透露着陕北人的朴实率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他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教学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政治经济学的首席专家、最年轻的咨询委员。
在张宇看来,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信仰。科学,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信仰,是因为它鲜明地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解答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理想这些根本问题。
博览群书 厚积薄发
1985年,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的张宇,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兼议传统观念》。“当时,对我这种刚刚开始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来说,能在这样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是很不容易的”,张宇说,这与他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张宇从小就热爱读书,上中学时就阅读了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历史文学哲学经典,尤其钟爱马列主义理论书籍,“印象特别深的是从榆林中学图书馆借来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书。”张宇回忆,当时,他觉得这些书很难读,但也很有意思。
因此,在进入人大之前,张宇就已经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1981年进入人大经济系后,他又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课程,“课余时间,我读了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经典著作,以及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重要著作和论文。
印象最深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题课。当时讲这门课的都是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比如徐禾、卫兴华、张朝尊等教授,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通过读书和学习,他渐渐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于是产生了写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强烈想法。
坚持真理 观照现实
“回过头来看,第一篇论文也在无意中勾画了我后来学术研究的主题,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张宇感叹道。
张宇构思和写作第一篇论文时,正值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尖锐问题,也引起了张宇的关注和思考。
当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是一种传统观念,不符合现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绝不能动摇。而张宇经过认真思考,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科学真理,又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因此,张宇在论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何在?这些理论的任务和方法是什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和范围内才是科学的……
经过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张宇在后来的研究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都得到了更好发挥,从而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观点,都是对第一篇论文主题思想的深化和扩展。
增强自信 推进创新
近年,张宇致力于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建设,他和许多学者一起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形式,构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他不仅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编写工作并任首席专家,还主编了《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一系列反映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教材,主编了国内第一本以政治经济学命名的学术期刊《政治经济学评论》。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着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丰富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但是,与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相比,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创新是明显滞后的。”张宇严肃地指出,一方面,目前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各种热点问题的对策研究所左右,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薄弱,进展有限。另一方面,不少学者盲目崇拜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这必然会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根基,在实践中产生严重危害。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张宇明确地回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扎根历史、服务现实,开放融通、兼容并包,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