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践言:中国农大“2115人才工程”落实人才优先发展纪实
本网讯 2017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正式公布后,各地方各高校铆足劲头,加大资源投入,发展你追我赶,竞争激烈空前,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经过深入分析和论证,学校党委做出了“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的战略研判和系统谋划,并在2018年正式启动实施“5+1工程”。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党委将人才强校工程列入“5+1工程”,并确定2018年为“人才强校年”,先后启动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工程(简称“2115人才工程”),外引内培,引育并举,协同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12月,在完成2019年首批“2115人才工程”遴选聘任工作后,学校刊发了《中国农大破“五唯”,262位教师入选首批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一文,对“2115人才工程”出台背景、计划要点、遴选过程、初步成效等进行了介绍。今年为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本文对2019年12月以来“2115人才工程”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纪实回顾,全景呈现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推进人才强校、落实人才优先发展的决策实践历程,为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发展愿景中“人才培育篇”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凝聚共识,克服困难优先保障人才经费投入
2020年注定不平凡。国家层面,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高等教育领域,2020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验收之年,是第五轮学科评估之年。在这样特殊的年份,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武汉封城,全国防控,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迅速打响。面对疫情大考,经济社会发展被按下了“暂停键”,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过紧日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级给学校的2020年经费拨款被不同程度削减,个别原定拨款项目被取消,学校面临突出的经费困难和挑战。学校多次召开会议研究2020年经费支出安排,在不断讨论沟通、分析研判的过程中,关于人才经费投入逐步形成共识。
一是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学校发展的突出贡献和作用。 人才是学校关键业绩的主要完成者,有力引领学校和学科发展。学校评选2019年首批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申报者时,主要依据的是其2015-2018年的业绩。那么首批入选者对2019年全校的关键业绩产出贡献如何呢?根据对2019年全校新增83项关键业绩的统计,包括工程院院士、“CJ”特聘学者、“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国家三大奖、自科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等,其中83%由首批入选人才完成(占教师人数不足15%),12%由首批入选人才领衔的“2115人才工程”创新团队成员完成,“2115人才工程”对2019年全校关键业绩贡献达到95%。人才贡献毋庸置疑,无可替代。
二是充分认识到“破五唯”必须落实到配套支持上。 “2115人才工程”既是学校内部人才培育发展支持政策,更是学校在新时代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破五唯”要求的生动实践。学校在遴选评审环节,通过实行代表作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分类评价等评价创新,有效实现了“破五唯”的目标:首批入选人才中,70%的入选者没有人才帽子。但遴选评价只是第一步,如果在工作支持、待遇兑现等方面没有落实到位,那这样的“破五唯”既不充分,也不彻底,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噱头而已。“破五唯”必须落实到各项配套支持上,包括团队支持、学术推荐权、个人待遇等方面。无论有无帽子,实行一同发展、一同支持、一同保障,中国农大“破五唯”掷地有声,动真碰硬。
三是充分认识在开展人才工作中必须重信守诺。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信义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学校治理亦然。学校在2019年启动“2115人才工程”时,在学校文件中规定了为各级各类人才岗位和各类型创新团队提供的工作支持,并通过政策宣讲、宣传折页等各种形式向教职工进行了宣传。这些宣传又不只是宣传,同时也是学校给人才的承诺。在学校面临经费困难,需要从多个选项中做决策时,学校的选择不但彰显了推进“人才强校工程”的决心,还检验了这个决心的“成色”。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学校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态度,克服重重困难,优先保障人才经费投入,在2020年5月2日的学校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2020年学校人才工作经费一分不减,以实际行动践行诺言,全面落实人才优先发展。在2019年首轮申报时,持观望态度的多位高绩效高贡献教师积极参加了2020年申报。不少首批入选人才表示“没想到学校工作力度这么大,挺意外的,这下是吃了定心丸”。
二、精准施策,逐院逐人做好首批岗位任务书签订
学校在出台“2115人才工程”时,明确要求实行“新理念、新体系”,打破人才终身制,构建开放的人才体系,规定“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加强以岗位职责和合同任务约定为基础的考核,建立退出机制”。在《中国农业大学关于公布首批“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聘任人选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各类岗位聘任人选在签订岗位任务书后,入选正式生效,学校方可兑现各项配套待遇”。签订岗位任务书既是兑现各项待遇的前提,更关系到未来退出机制能否落地,能否实现“真退出”。
一是精心研究制定岗位任务书。 学校制定岗位任务书的总体要求是尊重人才发展规律、尊重学术研究规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表率,全面激发人才活力、引领一流学科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将师德、教学作为各类入选人才和团队的共性和首要任务;其二,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学科特征差异,明确不同类别人才和团队的基本任务标准;其三,落实学院主体责任,学院在学校基本任务标准上,补充和细化聘期内具体工作任务,各类人员学校基本任务标准和学院补充任务两者之和,不得低于其申报“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提出的个人目标或团队目标。基于以上考虑,同时经征求相关学科专家咨询意见,学校共设计准备了21版个人岗位任务书,7版团队岗位任务书,合计28个版本的岗位任务书模板。
二是认真做好岗位任务书签订宣讲工作。 2019年12月17日,辛贤副校长召集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工作部署会议,就岗位任务书签订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隋熠处长详细解读了签订岗位任务书、创新团队调整、签署个人承诺等工作内容。人事处向各相关学院分发了岗位任务书签订等有关说明材料,为各学院签订岗位任务书提供操作指南。12月18日至29日,应学院邀请,人事处工作人员先后赴水院、生院、食品、农学、植保、资环、动科、动医和理学等学院,为入选教师进行专题宣讲,详细解读有关政策,解答入选教师的疑问。
三是逐院逐人审核岗位任务书。 2019年12月底,各学院陆续提交岗位任务书。学校采取整院审核的方式,对学院提交的所有入选人才和创新团队岗位任务书逐个进行审核,所有人都符合岗位任务书签订要求的,整个学院则审核通过;对于部分或全部不达标的,则整个学院材料退回,同时反馈审核意见,请学院重新制定。学校在审核岗位任务书时全程落实从严管理要求:首次审核时,大部分学院均被退回,部分学院被退回次数达到三次。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入选人才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充分传达学校的要求,消除误解,凝聚共识。
岗位任务书签订审核工作从2019年12月持续到2020年4月,历时5个月,全面完成了所有学院岗位任务书签订工作。在岗位任务书签订过程中,充分落实疫情防控的要求,先提交电子版材料,纸质材料后补。学校对人才进行分类引导,让青年人才集中精力进行学术前沿研究探索并打好学术基础,对讲席教授和领军教授重点考察重大业绩产出和贡献情况,引导其思考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问题,服务国家和三农重大需求。通过提高岗位任务挑战性,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三、落实待遇,对照清单稳步兑现各项工作支持
随着岗位任务书签订进程及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安排落地,学校对照给人才提供的工作支持清单,逐项兑现相关工作支持。
落实专业技术职务破格晋升学术推荐权。 在2019年底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中,明确规定“拟破格晋升正高级职务人选,各学院(部)初选委员会最多可推荐1人申报;此外,由讲席教授、领军教授直接向学校学术委员会推荐的破格人选,不占所在单位破格推荐名额,且不需进行单位初选及同行专家评价。”充分发挥讲席教授、领军教授在学术治理中的学术评价与推荐作用。
落实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根据“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文件,已经通过了严格学术评价程序的领军教授A类可聘任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学校组织的第四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工作中,19名受聘领军教授A类的三级、四级教授根据此规定聘任为二级教授。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为80后,受聘时不足40周岁。另外,有3名为75后(75-80出生),11人为70后(70-75出生),1970年后出生的共15人,约占80%,有效改善二级教授年龄结构。
聘任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 根据“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文件,青年新星A类可聘为特聘研究员,青年新星B类可聘为特聘副研究员。在签订岗位任务书后,根据青年新星申报课题、学术交流等需要,学校陆续为受聘的青年新星出具相关证明。
落实个人待遇及工作经费。 2020年初,根据“破五唯”的要求,学校修订了原有特聘教授制度,将“2115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全部纳入学校年薪体系,予以保障。学校在审核学院岗位任务书后,即为入选人才兑现年薪待遇。2020年5月,在学校确定预算方案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团队自主建设经费、青年新星科研经费拨付到位。近期,学校正在组织青年新星学术导师聘任工作,以及2020年“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灵活经费申报评审工作,近日即将相关经费拨付到位。
多部门协同共同支持人才发展。 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各项工作支持落地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研究生院为青年新星A类落实博士生导师资格,为青年新星B类落实硕士生导师资格,在2020年招生指标已提前安排的背景下,逐个与学院沟通,保障入选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招生名额。科研院牵头组织青年科学家资助计划人才培养类项目申报遴选,支持“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或创新团队成员发展。财务处与人事处通力合作加快经费拨付流程,并共同印发《关于使用“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团队建设经费的有关说明》《关于使用“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科研经费的有关说明》,传达中央“过紧日子”要求,要求入选人才和创新团队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学院紧密配合支持,学校已落实兑现了给人才提供的工作支持清单中大部分内容,并正有条不紊地兑现“2115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其他各项配套待遇。
四、定向发力,构建人才与学校发展命运共同体
人才是学校最核心、也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管理这只队伍,导向是什么,不仅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本身,也同时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
切实为人才减负,让人才潜心教学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近期四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减负行动2.0”。“2115人才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切实为人才减负: 在岗位任务书签订环节, 已经签订新机制协议的国字号青年人才不再需要签订“2115人才工程”岗位任务书,同时获批个人岗位及创新团队的人才只需签“2115人才工程”创新团队任务书不再需要签订个人岗位任务书; 在2020年组织的第三轮专业技术人员聘期考核中, 入选学校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并已经签订岗位任务书的人才可以直接走“绿色通道”,减少重复评价; 在第四轮新一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 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岗位任务书的人员不再签订第四轮聘期任务书; 在制定创新团队自主经费预算及青年新星科研经费预算时 ,只要求提供大类预算及说明,不再要求提供详细预算。学校后续还将深入落实“减负行动”,切实为人才减负,让人才能够安心静心潜心从事教学科研。
全面从严管理,引导入选人才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事业。 学校不仅在岗位任务书签订环节从严管理,同时将从严管理落实到全过程中。 首先是规范兼职兼薪行为。 学校明确鼓励“2115人才工程”入选人才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由于入选人才进入“2115人才工程”后都承担了明显超出一般教师的工作任务,且学校已经为入选人才兑现了年薪待遇,学校原则上不再同意主要为获取个人报酬、占用较多精力、重复劳动型的兼职行为,这既是从严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入选人才身心健康负责的考虑。 其次是规范退出程序。 根据学校文件要求,签订了岗位任务书的人才在四年聘期内需全职在岗工作。今年有个别教师提出退出“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学校根据文件规定,组织专家对其岗位任务书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经过专家全面评估,学校审定,其中一位教师退回全部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建设经费,同时扣发了一半的年薪差额。
聚焦关键使命,让人才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 “2115人才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入选人才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事业,以团队带动青年教师快速发展,通过4-5年共同努力,实现学校各类人才规模倍增,支撑学校本部、平谷、烟台、海南等协同发展格局,在落实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的1根本、1己任、2更多、6个维度使命方面提供农大方案、发出农大声音,实现“振兴三农、振兴农大”的使命愿景。在规范兼职兼薪行为的同时,学校引导鼓励入选人才和创新团队融入办学资源拓展和协同发展格局,破解本部资源紧张难题,同时促进各办学资源拓展地做实落地。依托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申报推荐,“2115人才工程”讲席教授A类和杰出科学家工作室负责人张福锁院士领衔“热带农业绿色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人才团队入选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根据学校与平谷区合作安排,“2115人才工程”领军教授A类和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李胜利领衔的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将落户平谷。
五、持续推进,顺利完成2020年人才培育遴选聘任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第16条“进一步推进实施‘2115’人才发展培育支持计划,新增培育支持一批人才和团队”工作要求,人事处按照学校工作部署,有序开展2020年人才培育遴选工作。
一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新精神和新要求,突出遴选导向: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按照《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拓展和丰富代表作类型,破除论文“SCI至上”;明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助力脱贫攻坚、保障中国和全球粮食安全等服务国家和三农重大需求方面贡献特别突出的,可破格优先推荐。同时,根据学校“过紧日子”的要求,人事处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摸底测算,为学校确定各层次人才岗位和创新团队提供决策参考。2020年4月22日,学校人才工作组审议通过了2020年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聘任方案,明确了各类人才岗位指标及创新团队支持数量。
二是及时组织申报遴选工作。 4月27日,学校在校内平台和人事处主页发布2020年聘任通知;4月28日,学校面向各单位人事秘书召开2020年“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在线宣讲会;5月4日,面向全体申报老师组织“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在线答疑。截止5月13日,各单位上报了报名材料。此次共218人申报计划,其中个人岗位共报名214人(另有4人2019年入选个人岗位,此次仅申报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共报名31个。人事处对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后,依托第三方平台进行校外同行评审。共有412位校外学术权威、各学科中青年人才参与同行评审。人才工作组审议了“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同行评议情况报告,并审议通过了基于同行评议结果形成的校内评议方案。农学组、工学组、人文社科组和马院组分别对本学科领域拟推荐人选进行差额投票。经过师德审查,校内公示和党委常委会审定,确定2020年“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入选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是入选情况充分体现“破五唯” 。经学校审定,2020年聘任5位教师为领军教授A类、22位教师为领军教授B类、17位教师为青年新星A类、13位教师为青年新星B类,共聘任个人岗位57人。创新团队方面,支持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高水平创新团队5个,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4个,共支持创新团队10个。此次获聘的57名个人岗位人选,其中74%的人选没有人才帽子,比例与首批相比持平并略有上升,充分体现了学校“破五唯”的决心。
六、布局未来,打造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
超额完成“2115人才金字塔”建设任务。 根据学校“2115人才工程”规划,在2019-2020年选拔培育支持200名左右高绩效、高贡献、高潜力的教师,支持100个高水平、前沿交叉、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选派100名教师赴海外研修提升,再带动500名教师迈入学校人才储备库,形成梯队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金字塔”人才队伍。经过2019、2020年的持续努力,“2115人才工程”两年实际共聘任各层次个人岗位共计321人次,支持创新团队101个,两年申报未入选及通过创新团队带动纳入学校人才储备库的普通教师超过550人。除因海外疫情原因,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暂缓外,学校超额完成了“2115人才工程”各项既定任务。
形成别开生面的人才培育发展支持新格局。 学校在校内人才培育发展支持方面采取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举措,在推进落实人才待遇支持上的态度、决心和魄力,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也赢得了人才的广泛认可肯定。2020年至今,学校主页以“人才强校”主题推送的32篇成果报道,其中30篇由“2115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完成,1篇由创新团队成员完成,占比超过95%。除了这些“硬性”的学术产出外,一些“软性”的人才发展环境因素和氛围也在悄然变化。领军教授A类兼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黄冠华教授在梯队建设上花了大量功夫,今年团队中有两名成员入选国字号人才,他谈到“创新团队为开展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为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领军教授B类兼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杨晓光教授曾申报某科技奖励,校内有教师计划申报找她咨询时,她说道“作为学校领军教授,有责任和义务分享申报经验和注意事项,为学校发展略尽绵薄之力”。青年新星A类张毅副教授近期在水牛基因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功解析白毛色性状的致因突变和分子调控机制,他用平实的语言说道“感谢学校的支持,学校的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对我鼓励很大,今后我会再接再厉”。
人才培育新举措受到校外海外教师广泛关注。 学校在出台“2115人才工程”前曾举办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人才座谈会,新入校人才关注“引进人才聘期结束后,后续如何衔接?”,中青年教师关注“发展关键期,能给什么支持”,资深学术权威关注“如何畅通与青年教师的沟通合作”。因此,学校在推出“2115人才工程”时,明确要建立覆盖从青年教师到院士的系统人才培育发展支持体系,实现对人才全周期、精准个性支持。随着2019年申报遴选聘任工作完成,首批各层次人才岗位人选出炉,各项配套支持一条一条落地,我校人才培育新举措受到校外海外教师广泛关注。经管学院青年新星A类孟婷老师在美国亚特兰大参加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AAEA)年会时,遇到多位农经领域资深学者,他们纷纷表示“中国农大推出的人才计划平台好、力度大、示范和带动作用强,鼓励参会的年轻教师积极关注并申报”。近期包括海外世界一流大学正教授、国字号人才在内的多位高水平领军人才与我校洽谈人才引进事宜时,均表示希望在获得引进人才相关支持的同时,能够接续获得校内人才培育发展支持。
持续推进打造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 今年为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学校正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及2035发展愿景。对标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析、瓦赫宁根大学等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学校提出从“升级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改革治理、提升效能”三个方面着手,系统设计学校未来发展道路。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布局,学校正在制定十四五师资队伍规划,明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激励为关键,系统做好师资队伍与人力资源建设规划的顶层设计。学校将奋力打造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重点打造“315”人才引进工程升级版和“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工程升级版两大人才强校品牌工程,引育并举,引育贯通,为人才发展提供全程支持。学校将努力探索具有“农科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引导人财物等资源向人才和团队有序集聚,激发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效能,形成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