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 人才培养 • 十件大事

01.04.2015  05:01

2014年·人才培养

十件大事

 

目  录

一、落实研究型学习制度,有序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践… 1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探索课程教学“三位一体”新模式… 1

三、进一步加强原典教学建设,培育学生厚重文化素养… 2

四、全面实施双选认证制度,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 2

五、落实国际研学制度,实施四阶段人才培养国际性提升计划,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3

六、落实名师沙龙制度,加快教学社区和教学学术平台建设… 3

七、持续推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及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4

八、教学改革出成果,继续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5

九、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5

十、加强教材制度建设,继续做好教材规划和选用相关工作… 6

 

2014年,在校领导、各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务处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认真开展与人才培养相关的重点工作,致力于保障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本科教学十大主要工作:

一、落实研究型学习制度,有序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践
为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教务处组织开展部分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师观摩听课活动,邀请到来自18个学院(系)的41名专家对25门研究性教学课程进行听课观摩,合计观摩次数为49人次;组织专题座谈会,邀请财金学院、法学院等部分教师代表,围绕研究性教学工作以及研究性课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进行了经验分享和深入探讨;同时,在各学院填报的基础上对全校研究性教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关于加强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的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标准(讨论稿)》。

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规范和要求,为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一)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使用工作的规定》,要求每门课程都应按规定编制教学大纲并在选课系统中发布;(二)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本科课程作业管理的暂行办法》,完善课堂教学环节,规范课程作业安排,加强课后学习要求;(三)扩大本科学科基础、专业必修等本科主干课程助教配备范围。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配备助教704名,2014-2015学秋季学期配备助教798名。

推荐理由:坚持立德树人,促进研究型学习制度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核心内涵,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加强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探索课程教学“三位一体”新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和学期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为此,在靳诺书记的直接领导下,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和相关座谈会,研究讨论了建立系统讲授、专题教学、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思路和主要措施等。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自本学期着手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试点,聘请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教授、社会与人口学院郭星华教授以及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举办“三农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社会治理问题”等专题讲座,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起到了明显效果。

推荐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全校公共基础课程,量大面广,从教学效果来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创新。

三、进一步加强原典教学建设,培育学生厚重文化素养
为积极探索文科高等教育原典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持续不断加大通识教育、原典原著全校选修课程建设工作力度的同时,重点支持文学院古典学实验班教学工作,构建以古典语文课程和核心经典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自主研习中西古代经典的能力。此外,从2013级开始,将读史读经典等课外环节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着力强调通识教育、原典教育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截止到目前,全校常规开设的原著原典类课程共116门,其中,59门为全校共同课中的原著原典选读类课程,57门为各学科开设的原著原典类专业课程。

2014年,教务处在成功举办通识教育大讲堂“跨文化沟通”和“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的基础上,策划举办了“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6讲, “原典重温”系列公开讲座8讲,学生反映热烈。同时,继续探索促进原典教学的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提高原著原典学习效果。

推荐理由: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厚重的文化素养。加强原著原典类课程建设以及开办通识教育大讲堂系列公开讲座,旨在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培养厚重文化素养创造条件。

四、全面实施双选认证制度,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
在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实施框架下,2014年,学校全面推进本科生“双选认证”制度,通过规划和调整课程供给方案,努力增加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的供给量,以满足学生跨专业学习需求。2014年,全校645个课堂向非本专业学生开放20%-30%的课量,共计6014人次。同时,常态化增开7个专供跨专业选修学生修读的经济类专业学科基础课课堂,并遴选原有全校选修课近130门,满足学生的跨专业学习需求。

2014年,学校还依托高礼研究院,整合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等相关学院的力量,启动“高礼英才直通车计划”,创办首期“互联网金融双学位实验班”,为学生增设了全新的跨专业学习平台,

推荐理由: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强化研究性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

五、落实国际研学制度,实施四阶段人才培养国际性提升计划,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继续推动和完善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面向2013级学生全面实施《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和新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加强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英语学习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到2014年底,2013级本科生已经完成口语能力测试。

加强全英文课程建设,保障专业外语教学。2013-2014学年,全校共开设全英文教学课程69门(不含国际小学期)。为进一步了解专业外语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教务处对2013-2014学年全英文教学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我校海归教师开设本科全英文教学课程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提出课程建设方案,明确下一阶段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工作目标、思路和措施。

成功举办2014年国际小学期。国际小学期共开设125门校级核心课程,由140名教师承担。其中,本校教师35名,外校教师105名。作为学校全面提升国际性的重要制度创新,国际小学期已经成功第六年,得到了国内外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小学期对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学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扎实基础。

促进学生国际交换学习。2014年学校共组织92个校级国际交换学习项目,其中13个是2014年新增项目。项目所在学校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在境外学习一个月以上的学生人数达946人。

推荐理由: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落实国际研学制度是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提出四阶段接力式人才培养国际性提升计划,将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各环节顺通,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国际性的更大、更扎实的平台,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2013年,学校率先推出大学英语口语标准,并面向2013级本科生全面实施。在全英文课程建设、国际小学期、国际习方面,学校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也有了新的进展。

六、落实名师沙龙制度,加快教学社区和教学学术平台建设
落实名师沙龙制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探索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加快教学社区和教学学术平台建设。(一)持续建设“新生研讨课”。编订并出版《2014级本科新生研讨课学生手册》和《2014级本科新生研讨课教师手册》;同时,总结2013年成功开设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编印《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本科新生研讨课导师总结》(上、下两册)、《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本科新生研讨课学院总结》和《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本科新生研讨课调查分析报告》;组织遴选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本科新生导师兼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173名(含苏州校区中法学院15名)。(二)积极探索“名师沙龙”课程。2014年共组织“名师沙龙”课程24门,学生报名踊跃,参与积极,现场研讨热烈,反响良好。同时,为继续完善该课程,5月22日组织召开“名师沙龙”学生研讨会,28名学生参与会议并表示“名师沙龙”课程的开设让他们开拓视野,受益颇多。6月30日举办“名师沙龙建设研讨会”,陈雨露校长、洪大用副校长出席会议,并与“名师沙龙”主讲教师以及师生代表倾心交流,总结经验,探讨发展。在此基础上,修订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名师沙龙”课程实施细则(试行)》。

推荐理由:名师沙龙是名师与学生深度交流的研究性教学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课堂组织为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并逐步引领学校研究性教学改革。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同时,也以交流研讨会等形式活跃教学学术、打造教学社区。

七、持续推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及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2014年,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实施工作,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012项目、“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2013项目结项评审及表彰工作,完成两类项目2014年的立项评审工作。2014年,两类项目共有107个国家级项目、80个市级项目和53个校级项目予以立项,1119名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平均每年受益面提升至38.5%,创历年新高。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创新论坛、优秀项目展览、系列方法论讲座、优秀项目表彰座谈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项目辅导,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2014年,我校获评教育部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推荐理由: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改革出成果,继续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我校共有3项教学成果荣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因材施教 分类培养——本科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获国家级一等奖,“经济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实验班十年实践与推广”和“以立体化教材建设支撑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教材)”获国家级二等奖。

教务处认真组织编制2014年、2015年我校承担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方案以及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2014年,除了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入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之外,我校还有5类项目列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包括国家规划项目4项、学校自主安排项目1项);有5个项目获批2014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包括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语、俄语、考古学、农林经济管理等部分本科专业获准列入2014年北京共建项目专业建设规划中;信息学院龙永红教授、法学院黄京平教授和财政金融学院瞿强教授荣获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推荐理由: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我国目前教育领域最高的奖项,每四年一届。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启动的本科教学工程涉及相关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九、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在2013年开局良好的基础上,2014年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科学深入地有序推进。(一)建立教学准入制度。2014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制定《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细则》,并与人事处、教务处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并组织实施第四期新教师助教制度的工作通知》,大力建设并推进实施基本教学准入制度以及全外文授课教学准入制度。(二)加快专业教学法的国际培训。中心完成《专业教学法国际培训方案》,并与法学院、商学院合作,组织推进2015年专业教学法的国际培训。(三)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包括:⑴开展新教师岗前教学提升培训。面向全校23个学院(系)的62位新入职教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了11讲、持续3个月的新教师岗前教学提升培训和2次培训座谈会,陈雨露校长、洪大用副校长出席结业典礼暨校长座谈会,为新教师颁发结业证书,共话我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发展。⑵开设暑期教学发展工作坊。 2014年7月24日-25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到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高等教育开放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李威仪教授,主持了为期3天、主题为“MOOC的前世今生”的“2014人大暑期教学发展工作坊”,共有来自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校的80余名教师参加,研讨深入,反响良好。⑶打造教师教学发展沙龙。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2014年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共组织11期教师教学发展沙龙,校内外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300余人。(四)继续加强国家示范中心建设。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前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交流,接待18所国际、国内兄弟高校来访,就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与国际国内同行深入研讨、共同分享,在不断提升我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社会影响力的同时,较好地发挥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

推荐理由:教师的能力关乎高校的水准,教师的发展决定学校的未来。从教学准入制度的建立,到专业教学法的国际培训;从教师教学发展沙龙,到暑期教学发展工作坊,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以制度创新为准绳,以教师培训为载体,全力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力争人大教师托举到世界教师教学发展学术的最前沿。

十、加强教材制度建设,继续做好教材规划和选用相关工作
为进一步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完善教材制度建设,重新组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认真梳理我校教材建设情况,筹划我校教材建设成果展;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建设规划报告》,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和路径。

根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14〕9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各院系进行教材申报工作。11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我校有53种58本教材入选,入选教材(种)总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做好马工程教材的选用及培训工作,编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年度报告(2013年)》等。

推荐理由: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学科评估的指标之一,各高校都高度重视,我校第二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入选(种)总数居全国高校首位;教材建设委员会的重新组建,为下一阶段教材工作提供了专家咨询、评价和指导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