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民生七大热点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盘点

05.11.2015  12:22

  慈善法草案、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首次审议,种子法修改保护粮食安全,亚投行向正式成立迈出重要一步……经过密集的议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4日闭幕。会议期间审议了哪些草案?取得了哪些成果?记者梳理出本次会议七大热点新闻。

  【“十年怀胎”慈善法草案首次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飞速,慈善组织大量涌现,互联网慈善方兴未艾。但“郭美美事件”、明星诈捐等慈善“丑闻”也让慈善公信力极大透支。与快速发展的现实相比,我国慈善制度法规环境明显滞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普遍认为,当前制定慈善法很有必要也很紧迫。

  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可谓“十年怀胎”。从2005年民政部提出立法建议起算,到提交此次人大常委会审议,已经走过10年历程。

  谁有资格开展募捐?微博微信募捐是否合法?慈善组织信息要完全公开?……慈善法草案规定,依法登记满两年、运作规范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原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募捐。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周期大于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的具体情况,公募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慈善法草案目前已经在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促进法给电影产业装上“助推器”】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今年票房有望突破400亿元。作为电影领域的首部立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在酝酿12年后,终于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给电影产业装上了“助推器”。

  法律草案首次以立法形式,将电影产业的改革成果上升到法治层面固定下来。草案确立了一系列产业促进原则,规定通过简政放权、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电影产业化水平,电影审查也将进一步透明化、规范化,国家保障电影创作自由,引导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等。

  偷漏瞒报票房、传播“枪版”、“山寨”电影衍生品……为遏制电影市场种种乱象,草案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规范。草案规定,电影主办部门要加强对电影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社会信用档案制度;电影院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计算机售票系统,如实统计销售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