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走进河北、天津

05.09.2016  19:08

8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小组再次踏上旅程,先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和天津市市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艺术支教、公益演出、探访非遗、重访学校旧址等艺术公益活动。

行动小组首先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楼村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当地的孩子们开设了暑期艺术夏令营,利用自身所学的特长向孩子们教授器乐、声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知识,并与孩子们共同举办了一场成果汇报演出,带领他们探寻艺术之美,开阔视野,释放天性。

结束支教后,行动小组前往正定县城探访“常山战鼓”、“正定高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是“中国四大名鼓”之一,其鼓声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小组成员们在传承人左建华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大点兵”等传统鼓点套路和“翻打”、“搓音”等动作,战鼓雄浑的气势和潇洒的舞姿让小组成员们目不暇接,精神振奋。随后,行动小组来到了“龙狮道具制作”传承人马小增老师家中学习交流。马老师亲切地向成员们介绍了龙狮道具的制作过程和精湛的技艺,还为小组成员戴上狮头,让大家亲身体验舞狮虎,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行动小组在探访非遗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高照”的传承人郭建兵老师就向小组成员们介绍道,“正定高照”传承近百余年,有许多套路动作,但由于技艺难度极高,年轻人对它感兴趣的又少,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艺术公益行动小组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了解和学习其技艺,纪录探寻过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们对于构建民族文化精神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从而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先人智慧,为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贡献一己之力。

在正定县子龙广场,行动小组为当地群众举办了一场露天公益演出,以器乐重奏、合唱和独舞等多种节目形式,将自身艺术特长送到基层一线,服务当地文化事业,展现出人大学子的文明新风貌。

在中国人民大学即将迎来80周年校庆之际,行动小组成员们通过重访人大旧址,重温历史、追本溯源。在正定县,行动小组探访了华北大学旧址。1948年8月至1949年底,华北大学曾作为人民大学的前身,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理论界的著名学者教授,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天津市,行动小组还参观了原意大利、法国兵营旧址。1949年3月,华北大学在迁往北平的途中,曾在这里盘办一所分校。小组成员们走过旧址的每一条道路,都仿佛能看到人大人曾在这里为祖国的和平与复兴艰苦奋斗的身影,而今作为新时代的人大学子,更要传承并铭记求真务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人大精神。

今年暑假,人大学生艺术团“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小组兵分三路,脚步遍及四省八市。行动小组的成员们通过寻访学校旧址、开展公益演出和艺术教育活动、探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公益活动,追忆校史、缅怀先烈,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担当新一代人大学子的历史使命;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将自身艺术特长送到基层一线,展现人大学子的文化禀赋;走进田间地头,真实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气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璀璨的民间文艺。

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长期开展的一项品牌活动,旨在鼓励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团员利用假期时间积极走出校门,在基层开展多种多样艺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用特长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