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雕”迁廊坊填河北技术空白
在鸡蛋内膜上雕出栩栩如生的头像,而膜不破。这就是“北京精雕”生产的精密数控机床能达到的水平。这家技术国内领先的企业,前年起将生产基地迁移至廊坊谋求新发展,填补了河北省高科技精密数控制造业的空白。日前,记者探访了它在廊坊的新家。
出亦庄上高速,40分钟就进了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京雕”洁白的楼体顶端呈波浪状,外立面配的是蓝绿色的玻璃,远远一望,很是显眼。
“这可不是光为了漂亮。”负责人叶利刚介绍说,波浪状的楼顶上,依势安装着天光玻璃,根据北方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实现节能减排。而蓝绿色玻璃折射的光线,有助于人们营造沉静的心理氛围,“这里干的是微米级的活儿,一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心浮气躁可要不得。”叶利刚说。
这只是“京雕”精密的体现之一。落户北京的10年间,企业积攒了很多创新想法,只是囿于空间有限,难以施展拳脚。
而“京雕”廊坊新厂区占地228亩,是门头沟老厂区面积的两倍多。在老厂,研发与生产相互掣肘,不能同时进行,大大影响进度,每年产出的机床只有数千台,来自国际、国内的诸多订单不敢接;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规格、性能的提高,当年建设的老厂房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
前年10月,“京雕”重新规划,将研发环节从生产环节中剥离出来,把生产环节外迁至廊坊,老厂房改成功能及可靠性验证实验室、整机性能测试实验室等,研发工作效率提高了50%。一系列新技术,源源不断输送到廊坊新厂区变成新产品,到去年生产能力就达到了万台,销量在全国排到了第四。
走进廊坊新厂区,全无想象中机床生产厂的嘈杂。“如今的机床生产,已不是过去傻大笨粗的概念了。全在‘精’字上做文章。”叶利刚说。
进入工厂展示厅,承重柱和屋顶上镶嵌着上千块、总重4吨的铝合金板,每块铝合金板要求无缝拼接,最大间距不能超过0.05毫米。没有一家装修公司敢接这个活,最后“京雕”自己动手,轻松搞定。因为,这与他们干的精细活相比,实在不算什么。
展厅中央,摆放着一个钢制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等比例微缩模型。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状外壳,竟是用一块整钢在机床上镂空雕刻出的。雕刻过程中,要从三维形状的不同角度下刀,须刀刀精准,还要保证整体不变形,难度极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全国各地的精密机床生产企业应征来制作这一模型。结果,唯有“京雕”用时40个小时,成功完成。旁边,像棋子般大小的钢锭上,如果不是定睛观瞧,很难发现上面竖着十来根极细的钢针。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钢针直径只有0.01毫米,却有15毫米高,是从一整块钢上切削下来的。如此细长的钢针,车辆路过引起的共振都可以把它震碎,可想而知切削它的机床需要怎样的精度、稳定度。
“京雕”还打破国际垄断,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数控机床应用软件——ArtForm。屏幕上,软件正在演示如何按照客户要求,设计一款龙首造型的浮雕,从基础数据到建立三维模型再到细节修饰美化一气呵成,随即一旁的机床就已开始切削。两小时后,一个头角峥嵘、须髯飘逸的龙首便闪现眼前。
这样的场景,在上个月商务部主办的经贸洽谈会上也曾出现,引来各地客商赞叹的目光。当时,“京雕”廊坊公司代表河北参加该洽谈会,填补了此前该省数控精密制造业的空白。
走出展厅,步入车间。电子屏上显示着来自宁波、广州、西安等地的订单。“今年的订单其实在年初就已满额,可到现在还不停有企业下单。”叶利刚说。
在他身后,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作业。整个廊坊厂区228亩地上,一共有工人1200名。他们都是拥有数控机床专业背景的职高、技校生,在师傅手把手传帮带一年后才独立作业。
工人中有200人是从廊坊当地招聘。今后,当地聘用人员的比例还会增加。眼下,“京雕”正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作为后者的实训基地,培养实用人才。“这是企业储备‘新鲜血液’,也是为当地制造业的未来打基础。”叶利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