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胭脂米即将走上百姓餐桌
中新北京网9月10日电(董海霞)消失近百年的京西稻珍品胭脂米于今年上半年重回海淀种植,共种植了30亩,10月中下旬进入收割期,届时,广大北京市民就可品尝到美容又滋补的“胭脂米”了。曾经的皇室尊享,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后,不久的将来,即可以在百姓的餐桌上飘香开来。
海淀区在清代曾是京西稻的主产区,位于北部的上庄镇曾是京西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策马郊外巡游,突见万项稻田中一片与其它不同,株高早熟,穗红有芒,掐下几粒,搓去薄如蝉翼的稻壳,泽如胭脂的稻米发出沁人清香。康熙旋即令人煮食此米,熟后的米饭不仅细腻油亮且色泽红润,溢香四座,口感弹软滑嫩,余味无穷,遂将此米带回宫中,封为“御用稻米”,并赏赐给妃子以及众爱卿们共享。
一位因不适应北方气候而整日面色恹恹的皇妃,食用该米数日后,竞变得脸色红润,顾盼生姿,素颜朝天亦如胭脂着面。康熙见状,御笔钦此:胭脂米。自此,胭脂米作为补气养血、平调五脏的滋补佳品,名声大噪。由于康熙胭脂米种植对土壤成分和气候条件要求苛刻,产量甚少,如同绝代佳人般容颜至美,内蕴至醇,珍贵而不可多得。
新中国成立后,海淀区约有京西稻田1.32万亩,后因城市建设、产业调整、水资源保护等多方面原因,京西稻田大面积消失,胭脂米、紫金箍等“康乾时期”培育的珍贵京西稻种濒临灭绝。
如今,京西稻田仅存2000亩左右,是北京近郊区保留下来的最后一片稻田。近年来,在很多专家的保护和培育下,“紫金箍”等京西稻品种得到了提纯复壮和传承种植,2014年年初,把散落民间半个多世纪的“胭脂米”稻种从唐山玉田县重新迎回海淀,在育种基地进行培育和种植,力求还原“康乾时期”的稻田景象,并加快推进京西稻种子资源库的建设。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