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太平鼓 在纸上复活

17.02.2015  11:14

▲新桥路中学太平鼓表演队出访悉尼前排练。

  ?2005年,太平鼓传承人指导学生练习太平鼓。

  ▼2006年4月9日学生们在天安门排练演出。

 

?学生们在悉尼街头表演。

  薄羊皮、藤子棍,人舞鼓、鼓缠人。京西太平鼓在门头沟大地上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几经盛衰,至今仍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舞蹈。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门头沟区申报的“京西太平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日,由魏宇澄、刘向阳合著的《京西太平鼓》一书也出版发行了。

  非遗纸上复活

  文传百世,书寿千载。白纸黑字,记录着天地万象,让“遗产”在纸上复活。

  《京西太平鼓》一书可谓十年磨一剑。自京西太平鼓入选非遗项目起,为其专门出一本书就提上了议程。

  京西太平鼓申报非遗项目的经历一波三折。申报前,申报课题组做出了不少工作,信心十足,但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公示时,却不见太平鼓。经了解,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许多专家不了解太平鼓。太平鼓是自娱自乐的群众舞蹈形式,属于人体动态文化,既无文字范本可考,又无影音资料可查,全凭参加活动的百姓口传身授,动感模仿。为此,课题组深度挖掘各种史料,请评委两次观看太平鼓表演、介绍传承工作。在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京西太平鼓才榜上有名。

  经过“申遗”的波折,时任门头沟区文委主任、现为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张广林,认识到了挖掘地区代表文化,并为其留下资料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申遗成功之后,太平鼓的群众普及工作热情高涨。甚至在几年后,小小的太平鼓走向了世界,首次出国在澳大利亚悉尼大街上表演时吸引了十多万人驻足观看。此后,京西太平鼓先后到美国洛杉矶、韩国首尔等地进行表演。京西太平鼓逐渐在世界舞坛崭露头角,这更加坚定了张广林为其出一本专著的想法。

  近十年以来,经过几代文化人的共同努力,《京西太平鼓》一书终于得以出版,使得太平鼓不再是口头上的舞蹈,有了官方文字记载。该书从京西太平鼓的历史、传承、文化、保护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通过对太平鼓早期历史的考察,厘清太平鼓产生的渊源;通过对其生存空间的分析,探究太平鼓深层的文化内涵;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整理太平鼓活态的传承与保护,以利于研究民间文化的内在规律,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发展。

  作者就是传承人

  《京西太平鼓》一书的作者之一刘向阳现任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她是太平鼓的传承人之一,也是一名专门研究太平鼓的专家学者。太平鼓对于她来说更是血脉里流淌着的基因。

  一次偶然机会,让刘向阳接触到了太平鼓。一天,刘向阳在文化馆整理文物老照片的时候,发现照片中有一位表演太平鼓的老太太非常像自己的奶奶,回家之后,她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给她讲述了当年奶奶表演太平鼓的故事。从此,刘向阳下定决心,要把太平鼓这项民间艺术保护好,加强对太平鼓的研究。

  刘向阳是学舞蹈教育的,一直从事着舞蹈教学、培训以及舞蹈创作等相关工作。1984年刘向阳学习打太平鼓后,先后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农运会、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太平鼓的表演和教练工作。1993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以及台湾电视台《人间舞者》专题摄制组到门头沟妙峰山拍摄太平鼓素材,刘向阳参加了拍摄工作,从此正式走上了太平鼓的研究道路。也正是这次拍摄,为日后《京西太平鼓》一书的写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调到文委工作后,刘向阳开始负责京西太平鼓的挖掘整理工作。她召集了区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和民间艺人,成立工作组,组建了门头沟民间太平鼓表演团,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深入门头沟的村落和街巷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太平鼓的第一手资料。在写这本书时,还调查研究了大量北京其他地区甚至其他省的太平鼓的资料。

  “不能写得太专业,让读者看不懂。”在介绍这本书时,刘向阳这样说道。太平鼓是民间草根文化,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京西太平鼓》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图解让古朴的民间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盛世舞太平

  京西太平鼓是门头沟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虽不算花会的正式会档,但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村庄家家户户都会打太平鼓,而且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是太平鼓的活跃期,打太平鼓可以烘托节日气氛,折射节庆习俗,抒发老百姓“求太平、追太平”的希冀。

  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京西太平鼓焕发了青春,不仅走出了庭院,走上了舞台,还走进了国庆节天安门游行的队伍,走上了奥运会的会场,甚至走出国门,走向更大的辉煌。

  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在开幕式之前,有一个热场的文艺表演,在表演中,组委会要将最具中国特点、最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味,最能营造热烈而喜庆氛围、最具民族性和观赏性的舞蹈呈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最终,京西太平鼓获此殊荣,向世界展示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魅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06年,门头沟区民间太平鼓艺术表演团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乔治大街街头敲响了象征太平盛世的“咚咚”鼓声,赢得了20万悉尼市民的连连喝彩。后来,京西太平鼓又将太平的祝福送达到洛杉矶、首尔,捷克、丹麦和宝岛台湾。今年,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的“北京周”文化交流中,京西太平鼓作为北京特色民俗艺术向当地人民展现了东方神韵。

  张晓红 邓婕/文 资料图片/刘向阳

  ●链接

  京西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铁环声清脆悦耳。

  京西太平鼓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形成清脆多彩的音响,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