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品种联审共推,助力农业结构调整

04.11.2016  16:07

  

  

  经过京津冀三地种子管理部门两年来的共同努力,北京育种单位自主创新育成的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旺禾8号”在京津冀地区的推广面积已达到400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近4亿元。

  玉米是京津冀地区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区域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京津冀早熟夏玉米区常年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左右,占京津冀玉米总面积的30%以上,对粮食增产贡献较大。然而,因该区域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应用年限较长,种性退化,生育期偏长,不能很好地适应机械化籽粒直收和抗旱节水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京津冀三省市种子管理部门通过综合考量品种的早熟性、丰产性、品质、抗倒性、抗旱性、适于机械化籽粒收获等性状,从北京育种单位自主创新育成的玉米新品种中筛选出机收抗旱新品种“京农科728”和抗旱新品种“旺禾8号”,以“京津冀夏玉米机收抗旱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种业联动合作机制,大力在京津冀地区示范推广新品种:在京津冀三地安排示范10万亩,其中“京农科728”8万亩,包括千亩展示区8个、百亩攻关方10个;“旺禾8号”2万亩,包括千亩展示区4个、百亩攻关方10个。并同步开展新品种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论述,自2014年起京津冀沪渝五家省级种子管理机构共同建立种业协同发展机制,在此合作框架下,结合行政区域毗邻、生态条件相似的优势,京津冀三省(市)种子管理部门探索建立了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主要、跨省市农作物新品种联合展示、及种业科技项目联合攻关、跨区域联合执法等合作机制,共同凝聚籽种产业发展合力。

  其中,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间的藩篱,减少企业品种审定周期和成本,开创了国内相邻省市品种联合审定的先河,为2016年新修订的《种子法》第20条提供了立法启示和实践基础。两年来,京津冀三省(市)种子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多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和细化一体化审定制度,并按年度组织落实了冬小麦、夏播玉米和水稻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目前,已完成两年京津冀冬小麦、夏玉米品种联合试验以及第一年水稻联合试验进入,初步筛选出丰产稳产性较好的四个小麦品种和五个玉米品种。2017年即可产生第一批京津冀联合审定品种,在同时三地推广,这比以前按照引种程序要提前1-2年。  此外,通过三地合作,还净化了种业市场。通过对京津冀省际交界处等重点区域种子市场的联合执法和种子生产基地的联合抽检,从源头控制假劣种子进入市场,确保京津冀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今后,京津冀三地在种业方面将继续资源共享。北京拥有中国农科院等高层次的科研育种单位,天津在黄瓜、水稻等作物育种方面全国领先,河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三地种业管理部门将继续精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助,实现新品种、新技术的共享,带动京津冀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