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边六地将联手启动资源综合利用计划
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又迈出重要一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启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将联手重点开发大宗工业固废和可再生资源,力争解决工业固废处置不当带来的污染和安全隐患,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工业固废堆存威胁生态环境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集聚了众多的矿山、钢铁、水泥、玻璃、发电厂等企业,长期产生大量工业固体废物,威胁区域内的水源安全,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压力,如何有效开发这些“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成为一个问题。
据统计,2014年,京津冀及山西、内蒙古、山东产生大宗工业固体废物23.7亿吨,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6亿吨;2014年京津冀及山西、内蒙古、山东主要再生资源产生量为4410万吨,当年全国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2.5亿吨。
“仅河北承德尾矿库就达867座,尾矿存积量近22亿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副司长毕俊生说。燕山、太行山铁矿的大面积开采,形成尾矿巨量排放。大面积的尾矿堆积不仅存在溃坝等安全隐患,且对京津等地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内的水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另据了解,京津冀及山西、内蒙古、山东地区每年建筑消耗约6亿吨的砂石,开山取石使用的炸药爆炸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约相当于746万辆小汽车的年排污量,对区域环境保护形成不小的压力。
“综合利用这些资源,是解决固废不当处置与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毕俊生介绍说,但目前,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存在技术瓶颈、产业分散未形成有机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和政策有待进一步协调等,仍制约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
取长补短 6地可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等6地在综合开发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方面既有相对优势,也有各自职责,联手开发即是让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有机产业链,减缓生态压力。
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任务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李洪说,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北京有科研、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可以与周边地域优势互补,做到共同发展。
天津和山东的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都有较好的基础。据介绍,山东2014年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4%,回收再生资源占全国近10%;在天津,十二五以来主要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并建成了再生能源企业为主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搭建了工业三废、再生资源、城市垃圾等约50条产业链。
河北除担负着承接北京企业的转移任务,还可以发挥地缘优势。河北省工信厅巡视员王福强介绍说,河北可以利用丰宁、滦平、兴隆等地的物流平台,利用承德等地的产业优势,降低交通运输等成本,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毕俊生说,北京工业企业逐步转移,京津建材市场为周边地区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建材提供了广阔空间,周边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则为北京产生的大量再生资源提供了利用途径。
力争实现年消纳工业固废4亿吨
在行动计划中,北京等6地为协同开发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设立了到2017年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实现年消纳工业固体废物4亿吨,加工利用再生资源2000万吨,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根据目标,6省区市制订了到2017年前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在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方面,河北将改造和建设10个以上年产能100万吨至500万吨的废石和尾矿提取砂石料项目,并依托龙头企业,在承德、唐山等地建设尾矿和废石预拌泵送混凝土和尾矿干混砂浆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跨区域深度调整。
多地还将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地协同开发利用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并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尾矿堆存集中地区建设10个尾矿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项目,建成5个新型钢铁冶金烟尘利用及多元化回收项目。
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北京将选择10个废塑料等再生资源深加工利用项目,用3年时间向周边地区转移;天津重点依托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承接北京转移项目并构建环京津冀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
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将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构建低碳循环产业链,推动成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20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协同综合利用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认为,该区域协同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缓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