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织绿” 将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生态体系

30.03.2016  10:50

  原标题:未来,京津冀大片森林、湿地相接,绿色生态廊道互通,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将在我们面前呈现 协同织绿

  车行京承高速,出密云,入河北承德,绵延的新绿一路伴行。站在河北省丰宁县大阁镇满堂村村口,漫山遍野的油松、沙棘、山杏,一眼望不到边。

  “原先全是荒地,只有点儿荆条子,冬春一刮大风,昏天黑地,十几米开外看不见人。”60岁的姚宽是满堂村村民,他手往远处一指,“也就是这两三年工夫,南山、北坡,全种上了树,出门就是绿,风沙也小了。

  满眼的绿铺开去,覆盖了丰宁、滦平、崇礼、兴隆等地50万亩荒坡。过去的数年间,京冀合作,在河北承德、张家口两市9县,建成水源保护林50万亩。

  北京、河北,山相依,水相连。北京两个最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集水区全在河北省境内。其中,作为北京市民生活用水主要来源的密云水库,约56.7%的水源来自河北省承德地区。

  “据2009年的调查,水库上游重点集水区的张家口、承德两市,仍有600多万亩宜林荒山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市园林绿化局造林营林处处长袁士保介绍,京冀两地启动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目前已造林50万亩,到2020年,造林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我们这地方风沙大,种下的树不易活,”如今,姚宽已经当上了护林员,“北京的技术员来了,教我们用生根粉、保水剂、种植袋等节水抗旱技术,成活率能到85%以上。

  荒山变绿坡,拦截泥沙、涵养水源的本领大大增强。据测算,已建成的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平均每亩每天可涵养水源114立方米,释放氧气464千克,阻滞降尘1.8吨。随着林木的生长,生态效益价值还将不断增加。

  京津冀地域一体,生态环境本就唇齿相依。

  早在1979年,为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国家就曾启动“三北”防护林大型人工生态工程。2002年,又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减少京津沙尘天气。环境治理,必须走生态一体化之路。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讲话中指出,京津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完善合作机制。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可考虑加大河北特别是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地区退耕还湖力度,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提高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三地加强环境保护合作打开了全新格局,激发出更宏大的活力。

  随后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突破之一,京津冀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将提升到国家层面。

  根据规划,京津冀地区将以三地连接部分相关国家自然保护区为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环。同时,连通京津冀30余条交通干线和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四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在重要水系每侧形成宽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建设1000至2000米宽的绿化控制范围,构建平原生态廊道骨架。到2020年,北京平原地区森林湿地将与天津、廊坊、保定三市的森林湿地实现连接,形成京津保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

  2016年春季,在京津冀交界的保定、廊坊、涿州等地区,一场大规模的绿色战役即将打响,未来数年间,100公里范围内将实现20条绿色廊道互连互通,京津保中心区将形成总量近千万亩的森林湿地体系,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在山区,将整合京津冀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目前,八达岭国家公园、雾灵山国家公园、海坨山国家公园、百花山国家公园等项目均在详细规划和启动中。

  未来,如果在空中俯瞰华北大地,京津冀三地城市之间、城市与功能区之间,大片森林、湿地相接,绿色生态廊道互通,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生态体系将在我们面前呈现。(闫雪静)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