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环境、产业三领域率先出招

11.12.2015  11: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口加起来1亿多,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三地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京津冀要互相融合、协同发展,该如何破题?
  12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介绍了各自的做法。
   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
  “要想富,先修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深入对接,在加快构建交通一体化网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4年12月,三地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目前运行良好,2015—2030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编制已完成并上报。连接三地的10多条高速列车和城际列车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京昆、京台、京张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连接三地的一些“断头路”“瓶颈路”已打通。京津冀毗邻地区省际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正在稳步开展,目前北京至周边地区公交线路已开通39条,线路长度达2710公里,日均客运量达34万人次。
  交通一体化网络的建设,实现了京津冀三地一小时工作生活圈。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从北京南站到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区,只需要1个小时;津保铁路通车后,天津到保定只需40分钟,到石家庄也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到一个半小时;京张铁路通车后,北京到张家口滑雪场只要1小时。
   联防联治生态环境
  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雾霾频仍,对三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天津市副市长尹海林表示,治理雾霾不能“单打独斗”,只能“协同作战”。
  京津冀地区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同呼吸、共治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识”和突破领域。三地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据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介绍,北京在“压煤、控车、减污、控尘”等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自2013年至2017年,总投资7700亿元,应对治理大气重污染。同时加大植树造林,2014、2015年,北京共完成20万亩京冀生态水资源保护林、76万亩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改造等;天津投入4亿元支持河北省沧州、唐山两市治理大气污染;河北省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在全国率先开展“拔烟囱”等专项行动,对612家重点污染企业安装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启动了环京津三个百万亩成片森林建设,为保障“APEC蓝”和“阅兵蓝”作出了贡献。
   持续推进产业对接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目前,北京正在围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北京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等几项重点任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
  据李士祥介绍,北京坚持“疏控”并举,自2014年至今年10月,共关停退出一般性制造业和污染企业700多家,拆除、撤并升级、清退区域性批发市场100多家。与天津、河北共建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和一批功能承接平台。
  北京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亦庄开发区与津冀合作共建大数据走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科技园区,努力建设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京津冀三地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今后三地将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发展创新,促进共建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